基于近年在九州帕劳-海脊(KPR)南段及邻区获取的多波束测深数据,通过精细处理,详细刻画了该地区地形展布特征,并阐述了本区的KPR地形地貌差异性特征和构造成因。
研究区的KPR由一列狭窄的断续海山和海山链组成,地形地貌特征沿走向方向存在显著变化,可以分为三段。北段整体比较平缓,平均水深2800~3600 m,整体水深变化幅度在500m左右;平均坡度一般在6~10度之间,宽度约24~45 km。中段海山明显变得更为陡峭,KPR平均水深3400~3900 m,整体水深变化幅度在1000m左右;平均坡度在5~10度之间,宽度约45~74 km。南段中部出现明显的地形亏损,平均水深3000~3800 m,整体水深变化幅度在2500m左右;坡度变化较为明显,平均坡度在4~12度之间,宽度约35~60 km。
海脊之上发育多个东西向深海洼地,地形上存在明显的不连续。研究区的海底地形特征主要受板块俯冲、海底扩张等构造地质过程控制。帕里西维拉海盆(PVB)扩张伊始在东西向伸展应力背景下先存的火山弧出现裂解,使得KPR发育了高耸的海山、特殊的陡坎和脊-槽相间地貌以及同向裂谷盆地等。东西向应力传导至西菲律宾海盆比较薄弱且当时已经停止活动的洋中脊后,使其重新活化,从而在30~26 Ma期间西菲律宾海盆(WPB)发生了一幕短暂的贫岩浆扩张事件,此次事件造成KPR向东伸展并破坏了其先存结构。
研究表明,研究区KPR北段地貌格局主要受控于初始火山弧的建造、火山碎屑物质的堆积、初始火山弧裂解、岩浆沿裂解阶段形成的断层位置喷发、地层倾斜、底流侵蚀作用;中段主要受控于弧盆裂解、WPB末次贫岩浆扩张、PVB东西向的扩张作用;南段主要受控于弧盆裂解、PVB早期洋盆裂解岛弧侧扩张失败后向东跃迁、PVB渐进式扩张作用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