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Ma以来太平洋经-纬向温度梯度演变的box模拟
编号:4066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26 16:18:56
浏览:480次
张贴报告
摘要
研究基于过去两百万年(2Ma)以来太平洋经向和纬向的古温度梯度重建记录,综合利用2维大气能量平衡模式和上层海洋box模式,试图模拟大气CO2浓度和水汽含量、轨道太阳辐射量变化等多个外部因子驱动的西太平洋暖池热含量、太平洋经-纬向温度梯度、及其背后的海洋温跃层环流热传输等演变特征 首先用刘征宇等提出的4-box的海洋箱式模型,将热带太平洋与中纬度海洋分为4个部分,热带太平洋表层部分西侧和东侧两个箱部,温度为T1和T2,分别代表西太平洋暖池和东太平洋冷舌的上层50m水体温度;中纬度海域表层为一个箱部,上层50m水体温度为T3;中纬度海域和赤道的温跃层(50~200m)构成一个箱部,温度为T4,
模型中的无维度等式如下:
m1·dT1/dt=m1H1+(1-ε)·q·(T2-T1),
m2·dT2/dt=m2H2+q·(T4-T2),
m3·dT3/dt=m3H3+ε·q·(T2-T3)+(1-ε)·q·(T1-T3),
m4·dT4/dt=q·(T3-T4),
计算出每个箱部对应的温度T后,公式计算出径向和纬向的温度梯度:∆Tmeridional=1/2·(T1+T2)-T3,∆Tzonal=T1-T2
初步结果表明,∆Tmeridional与∆Tzonal在海洋上层水体(50m)的相关系数达到了0.97。经向温度梯度增大,纬向温度梯度也随之增大,暖池热含量增大,温跃层环流圈的强度增强。与刘征宇的基本结论一致,说明热带海洋经-纬向梯度确实通过海洋环流过程紧密联系,通过温跃层环流圈强度变化,经向温度梯度可以显著调控赤道太平洋的纬向温度梯度,而且导致暖池热含量的显著变化
下一步修改Zhuang KL等开发的2维能量平衡模式,模式方程(PDE)为:C(r)·∂T/∂t+A+B·T=∇·(D(r)∇·T)+Q·S(r,t)a(r),增加大气水汽含量反馈、冰反射率反馈、瞬变加速模拟等功能,先进行300ka以来轨道尺度的瞬变模拟实验,将输出的表层温度数据作为海洋box模式的边界条件进行求解,初步检验海洋和大气温度及其梯度对不同反馈机制的敏感性 最后将海洋box模式与2维能量平衡模式耦合,利用2Ma以来的外部驱动,模拟经向-纬向温度梯度、暖池热含量的演变特征,并与古海洋重建记录对比。预期结果将初步揭示上新世暖期以来百万年尺度的古ENSO瞬变特征和热量分配机制,检验并解释地质重建记录中的气候突变点现象。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