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太平洋风尘沉积记录的中新世以来西风演变历史
编号:4060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26 09:03:22 浏览:477次
张贴报告
摘要
西太平洋是亚洲内陆风尘重要的沉积汇,西太平洋风尘沉积记录了大量古气候和古大气环流演化的信息。西风带是是全球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区域和全球气候变化有重要影响。目前关于西风带演化历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轨道-季节性时间尺度,揭示出西风带在冷期向赤道移动,暖期向极地移动,主要受控于赤道—极地之间的温度梯度。但在构造时间尺度上,中新世以来西风带长期演化历史和驱动机制仍不清楚,尤其缺乏对西风带演化是否及如何响应亚洲地形构造隆升的了解。
本研究利用西太平洋菲律宾海北部DSDP 296站位岩心沉积物样品,基于已发表的地球化学和生物地层年代约束,通过Sr-Nd同位素等指标重建了~23 Ma以来高分辨率的风尘通量记录,追溯了中新世以来亚洲风尘输入西太平洋的历史,并通过对比已发表的北太平洋风尘通量记录,揭示了北半球西风带中新世以来的演化历史及其与青藏高原隆升之间的联系。
Sr-Nd同位素示踪结果显示,西太平洋296站位和北太平洋1208站位硅酸盐组分均为西太平洋岛弧风化产物和塔克拉玛干沙漠风尘的混合,其中风尘主要由西风搬运。进一步计算并对比两个站位的风尘组分占比和风尘通量演变后发现,早中新世,两个站位风尘通量比值在10以上,此后比值逐渐减小,在约9 Ma减小到约1,并稳定保持至今,且二者在9 Ma以来维持了相似的变化趋势和数值。进一步分析了这种风尘通量差异演化的原因。利用Gplates软件模拟得到了296站位和1208站位中新世以来的古地理位置变动,并基于现代风尘通量分布模拟了站位移动导致的风尘通量变化,据结果排除了站位地理位置变动的影响。基于两个站位具有相同的风尘源区,我们提出,北半球西风带可能在~23 Ma从靠近296站位的30°N附近开始向北移动,并在~9 Ma到达接近现代的位置(~40°N),此后在构造时间尺度上保持相对稳定。该结论得到了模拟结果的验证。进一步综合对比青藏高原隆升历史和新生代全球变冷记录,并结合前人关于地形隆起影响西风带位移的模拟结果,提出青藏高原自晚渐新世以来的大规模隆升可能驱动了北半球西风带的北移。
本研究首次重建了北半球西风带中新世以来的长期演化历史,对于理解全球气候系统演化与高原隆升之间的流固耦合和构造-气候联系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西太平洋,风尘,中新世,西风,Sr-Nd同位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