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自然对人类贡献的时空变化
编号:406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08 12:49:57 浏览:594次
特邀报告
摘要
联合国2019年发布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全球评估报告》指出,当前全球正面临“史无前例”的自然衰退。如何协同保持或加强自然对人类生活质量的众多有益贡献,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迫切而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自然对人类的贡献(nature’s contributions to people, NCP)是指自然对人类生活质量的一切积极贡献和消极影响,分为10个调节型NCP、4个物质型NCP和4个非物质型NCP。但目前这些NCP的全球时空分布及其相互作用规律尚不清楚,制约了加强自然界多种有益贡献的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实践。
本研究构建基于指标体系的评价方法,结合生态系统演变、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在全球尺度的多源空间数据集,首次在全球范围内对1992-2018年所有18个NCPs进行空间制图,在15,204个流域单元上识别主导的NCP组合,并基于NCPs时空特征识别了全球景观变化的功能权衡关系和景观多功能性。
结果表明,全球大部分NCPs的高值仅在局地出现。1992年至2018年,6个调节型NCP、3个物质型NCP和2个非物质型NCP下降。这些NCP的减少基本可归因于自然生态系统的丧失。相比之下,其他NCP的增加可能并不是由于生态系统的恢复,而是气候变暖和人类利用资源的能力提升所致。在NCP变化的关系显示,29种调节型和物质型NCP组合(总共有54种组合)的主导流域占全球76%的陆地面积,而无NCP主导的流域占全球陆地面积的22%。NCPs变化的协同关系比权衡关系更为常见,但调节型和物质型NCP之间的关系普遍处于权衡状态。过渡气候地区的NCP相对少,并具有强烈的权衡关系;而低纬度地区NCPs之间的高度协同关系可能受到未来气候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提供了对全球NCP空间变化规律的总体认知,可用于科学支撑区域景观功能的关系调控和景观多功能性提升,以增强全球人类福祉,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关键词
景观多功能性,空间评估,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全球流域
稿件作者
刘焱序
北京师范大学
傅伯杰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