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干旱区典型草原干盐湖地表盐渍化特征及释尘机制
编号:4038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24 10:23:34 浏览:562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3年05月08日 11:59(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0min

所在会场:[12] 12、地表过程与地貌 [12-4] 12-4 地表过程与地貌

暂无文件

摘要
干涸盐湖是中国北方盐碱粉尘的主要来源之一,每年释放大量的沙尘物质,严重影响了中国北方内蒙古高原的大气质量、生产和生活。干涸盐湖活化过程的表面特征影响着盐尘的水平迁移通量,但在典型草原的干盐湖中,不同地表类型的盐传输量几乎是未知的。我们对位于中国北方半干旱区典型草原的干涸盐湖湖心至湖岸不同地表类型进行了现场实验,收集了盐湖干涸过程中形成的四种不同表面(结皮、破碎结皮、活化和沙质表面)的土壤,并收集了盐尘,根据地表风速剖面、粒径和风蚀颗粒物在不同高度的分布、组成和总量来评估盐尘传输特征,所得主要结论如下:
(1)水平空间上,土壤含水率由湖心至湖岸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土壤含盐量、pH值在湖心区最高,随着与湖心距离的增加逐渐降低,至间歇–永久干涸交界区最低,之后至湖岸逐渐升高。盐湖地表的优势粒径为0~63 μm颗粒,受长期风水外营力的影响,沿湖心至湖岸颗粒逐渐变粗。垂直分布上,土壤含水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水盐运移作用导致土壤表层聚盐,含盐量(主要离子为Na+、Cl-和SO42-)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
(2)对四种地表的摩擦速度和粗糙度的监测中发现,沙质表面<结皮表面<破碎结皮表面<活化表面。在50 cm高度范围内,结皮地表的水平输沙量为一次线性函数,而破碎的结表的输沙量服从幂函数,活化的和沙质盐碱地表面服从指数函数。细颗粒形成的稳定结皮表面减少了风的侵蚀,但在激活过程中和激活后,盐碱地仍然是一个潜在的巨大的盐尘源。观察期间,活化后的表面产生的沙尘(2.61 g/cm2·min)是由结皮覆盖产生的(0.13 g/cm2·min)的20倍。
(3)盐尘中主要的离子与地表离子(Na+、Cl-和SO42-)一致,各离子浓度随高度的变化各异,离子通量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少,且主要集中分布在地表20 cm范围,达到87%以上,整体上所有离子通量表现为活化地表>沙质地表>破碎结皮地表>结皮地表。盐尘中主要为<63 μm的颗粒,且随高度的增加细粒含量增加,其中10 cm高度内的颗粒随风速的增加颗粒粗化,10 cm以上高度颗粒随风速的增加而变细。
关键词
暂无
报告人
祁帅
内蒙古农业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05日

    2023

    05月08日

    2023

  • 03月31日 2023

    初稿截稿日期

  • 05月25日 2023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地学分会
承办单位
武汉大学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