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春季沙尘与霾复合污染特征与成因
编号:3968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5-04 10:54:16
浏览:634次
张贴报告
摘要
近几年中国北方沙尘污染呈抬头趋势,沙尘与霾污染的复合污染使大气污染治理面临新挑战。基于2021-2022春季大气连续观测,对沙尘与霾的不同污染类型进行了甄别,并对SO42-、NO3-、WSOC三种主要化学组分的粒径分布特征进行研究。主要发现点如下:2021年3月霾-沙尘暴-浮尘-霾-沙尘暴污染交替发生,可归为3种类型:①二次污染类型,其PM2.5/PM10及PM1/PM2.5比值都较高(平均74%、52%),表明二次转化是造成霾严重污染的主要原因,即使在干旱少雨的春季也是如此。②沙尘暴类型,其特征是PM10逐时浓度急剧上升,PM2.5/PM10比值则明显下降(27%),但PM2.5浓度仍然很高。③过渡污染类型,以PM10浓度独自升高为特征,PM2.5和PM1浓度则较低,并未与PM10同步升高。整个3月SOR变化较大,大部分时间处于较高水平(平均0.52)。SOR与相对湿度RH相关性较强,表明湿度是促进二次硫酸盐形成的主要因素。2022年北京冬奥会与冬残奥会期间,整体空气质量优良,PM2.5, PM10均值分别为24.6和33.5 µg m-3。冬残奥会(3.4-3.13)期间各污染物虽然较冬奥会期间有所升高,但整体仍处于良好水平。冬残奥期间先后发生了短暂的沙尘污染和霾污染。其中沙尘污染发生在2022年3月4日,PM10逐时浓度高达544 µg m-3。霾污染发生在3月7-11日,细颗粒驱动着霾的演化,PM2.5中NO3-占比最高,平均32%。沙尘与霾的复合污染给空气质量保障带来严峻挑战。
研究发现,沙尘与霾污染期间,SO42-、NO3-、WSOC三组分粒径分布存在明显差异。不同污染类型及不同时间段NO3-粒径分布特征类似,主要存在于1-2.5 μm粒径范围内,即[NO3-]1-2.5>[ NO3-]1>[ NO3-]2.5-10。SO42-与WSOC的粒径分布则比较复杂,沙尘即霾污染期间显著不同:三次沙尘暴事件中(2021年3.15和 3.28、2022年3.4):PM2.5-10中SO42-浓度突增;WSOC亦同步变化。沙尘之前的霾污染(例如2021年3月15日之前霾污染)中,与NO3-粒径分布类似,主要存在于1-2.5 μm粒径范围内。沙尘之后的霾污染(2021年3月后半月除3.28沙尘暴外的其他时段、2022年3.7-13冬残奥会期间的霾污染),SO42-, WSOC存在于<1μm中,[SO42-]1>[SO42-]1-2.5>[SO42-]2.5-10,[WSOC]1>[ WSOC]1-2.5>[ WSOC]2.5-10。稳定的气象条件导致大气污染物累积并促进二次转化,从而形成2021年3月中旬之前的长时间霾重污染及2022年冬残奥期间的短暂霾重污染。来自西北的沙尘暴气团经过蒙古沙源时,携带地壳物质及生物质等有机成分,导致PM2.5中有机碳含量急剧上升。沙尘暴能提供丰富的矿物颗粒反应面,促进多相反应的发生及小颗粒向大颗粒的转化,从而加重了二次污染。
稿件作者
段凤魁
清华大学
蒋国孟
清华大学
刘天易
清华大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