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部山区亚微米气溶胶的特性、来源及化学生成机制
编号:3959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25 20:07:48
浏览:443次
张贴报告
摘要
大气颗粒物通过影响辐射强迫、云的形成及降雨过程,改变地-气系统的辐射能量收支与水循环,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重要的影响。相比于大粒径颗粒物,亚微米级颗粒物(PM1)由于其更小的粒径而具有更强的散射效率,且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更为严重。2018年5月底至6月底在武当山地区进行了为期一个月观测实验,对该地区的PM1的化学成分和颗粒物数浓度粒径分布谱(PNSD)进行了测量。在整个观测期间,PM1的平均质量浓度为20.94±10.14 μg m-3,其中有机物含量最高(47%),其次是硫酸盐(37%)、铵盐(11%)、硝酸盐(4%)和氯化物(1%)。颗粒物组分占比与中国城市地区不同的是硫酸盐占二次无机气溶胶的70%以上。通过正矩阵因子分解法(PMF)共解析出三种有机气溶胶 (OA)因子:类烃类有机气溶胶(HOA)、第一类含氧有机气溶胶 (Oxygenated OA I,OOA-I)和第二类含氧有机气溶胶(OOA-II);其中两个含氧有机气溶胶因子组成的二次有机气溶胶是有机物中的主要成分(80.7%)。另外,运用PMF方法对PNSD数据进行解析得出三个模态:新粒子形成相关模态、生长模态和累积模态,其中累积模态在数量和体积比中占主导地位(约60%)。为了研究该地区硫酸盐生成机制,本研究运用以下三个指标:硫氧化比率(SORm)、非均相硫酸盐生成速率(Phet)和气态硫酸浓度对硫酸盐生成进行表征,它们分别代表二次硫酸盐转化、非均相反应和气相反应。此外,为了探讨该地区二次有机气溶胶的可能生成机制,分析了有机气溶胶与温度、紫外线强度等气象要素和NOX等污染气体的关系。本研究表明,在武当山地区光化学驱动的非均相反应对硫酸盐形成起主导作用;而二次有机气溶胶主要由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光化学氧化。
关键词
亚微米级颗粒物化学组分;来源解析;硫酸盐形成机制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