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海底地震仪远震记录研究南海西北部陆缘壳内低速结构
编号:3952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21 00:49:56 浏览:406次 张贴报告

报告开始:2023年05月07日 08:37(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0min

所在会场:[SP] 张贴报告专场 [SP-6-1] 6、海洋地球科学

暂无文件

摘要
       主动源地震探测所使用的海底地震仪(OBS)一般只记录4~5天,但由于天气原因可能会延长至数周,从而为记录天然地震提供了可能。2011年4—6月,在西沙海域实施的OBS973-3共投放20台宽频带OBS(60s~50Hz)。在9~10d的记录期间,其中10台OBS记录到了未受气枪信号影响的全球天然地震事件。通过筛选,最终提取2条较为清晰的接收函数波形。考虑到反演模拟可能产生严重假象,我们仅在前期射线追踪所获得的纵波速度模型基础上对接收函数进行正演模拟,通过“试错法”尽可能降低观测数据与计算数据的误差,得到关于壳内主要构造,如莫霍面(Moho)深度以及可能存在的低速体的估计。
        纵波速度模型显示,从岛礁到中沙海槽中部,Moho深度由~24km抬升至~17.5km;地壳顶部覆盖~2.5km厚的新生代沉积。中沙海槽上地壳由于拆离作用而明显减薄甚至断开,同时中-下地壳物质不对称上涌。据此模型,接收函数正演以6.0 km/s作为初始平均速度,水深、沉积层厚度和Moho深度提取自纵波速度模型。纵横波速比值参考周边地区的转换横波研究结果。接收函数正演结果显示,台站下方普遍发育低速结构,其顶界埋深、厚度以及展布范围具有明显分段特征。其中,岛礁区低速层分布比较零散,厚度一般为7~10km,其顶部埋深具有向海抬升趋势,但连续性较差;中沙海槽及两侧低速体较为连续,厚度为3~4km,其顶部埋深由两侧向海槽中心逐渐抬升,并表现出不对称性;海槽SE侧位于~6km深度处也存在低速层,厚度~3km;接收函数所获Moho深度与P波速度模型基本一致,但部分台站表现为一速度梯度带。其中,在海槽地区,Moho顶部横波速度约4.0km/s,厚度~3km,表明地壳底部地震波速度增加。
       南海西北部陆缘较为宽阔,分布高热流值,区内发育大量微陆块和裂谷带,提供了地壳物质流动所需的地温和重力驱动条件。西沙岛礁区所发现的壳内低速层,其分布较为零散,可能对应韧性剪切带发育的初始阶段;随着陆缘伸展进一步作用,中沙海槽形成,拆离断层首先控制上地壳变形和破裂,进而中-下地壳物质不对称上涌,带动壳内韧性剪切带继续发育和连接,最终由于上覆压力减小,地壳底部或出现岩浆底侵作用。
关键词
海底地震仪,接收函数,低速层,主动源
报告人
黄海波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稿件作者
黄海波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丘学林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贺恩远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姜辉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05日

    2023

    05月08日

    2023

  • 03月31日 2023

    初稿截稿日期

  • 05月25日 2023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地学分会
承办单位
武汉大学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