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散沉积物中甲烷水合物相变过程的孔隙水演化特征研究
编号:3947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21 00:49:56 浏览:423次
张贴报告
摘要
了解沉积物中水合物相变(生成与分解)过程的孔隙水演化特征对精准评价水合物资源量以及合理制定水合物开发方案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低场核磁共振(LF-NMR)技术是多孔介质中水合物探测的有效手段,能够准确监测沉积物中水合物相变过程的孔隙水含量与分布变化,已在水合物研究中取得较好应用。鉴于此,本研究利用自主研发的水合物专用低场核磁共振实验装置,基于核磁共振时域分析技术与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开展了甲烷水合物在松散沉积物中的生成与分解实验,探究了不同初始水含量下甲烷水合物相变过程中孔隙水的演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气体过量法生成甲烷水合物实验中,孔隙水转化率低于100%,低初始水含量下,矿物表面影响是致使部分孔隙水残余的主要因素,而高初始水含量下,水合物阻隔作用是致使部分孔隙水残余的主要因素。水合物成核的随机性与水合物壳中水传质方式的转变可能引起水合物生成过程中孔隙水转化速率波动变化。水合物饱和度以及残余水饱和度会影响水合物降压分解过程中孔隙水含量的演化规律,相比低残余水饱和度案例,高残余水饱和度情况下水合物降压分解前期孔隙水含量具有减小趋势。水合物分解吸热效应会引起水合物分解过程中孔隙水含量增加速率的波动变化。水合物相变对孔隙水空间分布(非含量)特征影响较小,水合物分解前与水合物生成前的孔隙水空间分布特征具有相似性。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沉积物,水合物相变,孔隙水,地场核磁共振
稿件作者
纪云开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王佳贤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刘昌岭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孟庆国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李彦龙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