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强震区崩滑灾害隐患综合遥感识别
编号:3865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19 09:56:35
浏览:519次
快闪报告
摘要
西南山区是我国典型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尤以龙门山断裂带即强震区附近地质灾害发育较为严重,造成的损失也最为严重。该区域地形陡峭,地质构造复杂,活动断裂发育,近年来强震频发,如1933年叠溪Ms7.5级地震,2008年汶川Ms8.0级地震,2013年芦山Ms7.0级地震和2017年九寨沟Ms7.0级地震等。强烈的地震致使该区域原本脆弱的地质环境遭受巨大冲击,触发了大量的崩塌、滑坡巨量松散堆积物,且由强震产生的震裂山体作为潜在的灾害隐患也为灾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如2017年发生的茂县新磨村滑坡便是受以往多次强震的震裂损伤影响,最终造成80余人死亡和失踪。为避免类似茂县新磨村滑坡事件的再次发生,亟需对该区域开展崩滑隐患早期识别。
本研究选取四川省强震区作为研究区,基于InSAR、光学遥感和机载LiDAR等综合遥感技术,利用2018年3月至2021年12月近4年的Sentinel-1 雷达影像以及高分辨率多时相高分一号光学影像,完成了面积约10万km2的地质灾害隐患识别,共识别崩滑隐患1494处。研究发现各种综合遥感技术手段在灾害识别方面均有其自身优势,但也存在明显的缺陷,不能仅靠一种技术手段来实现针对灾害隐患的识别,同时发现灾害隐患在不同的变形阶段需采用不同的遥感技术手段才能进行识别。通过将多种技术手段识别的结果进行相互检验、验证和校核,从而才能更容易获得对灾害体真实情况的认知。这对于西南山区灾害隐患识别,特别是人难以到达的区域和部位开展的隐患识别具有重要意义。
稿件作者
陆会燕
成都理工大学
LiWeile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