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东缘断裂带滑坡堵江成灾模式与早期识别研究
编号:3841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19 09:49:49
浏览:461次
口头报告
摘要
滑坡堵江广泛发育于世界各地的构造活跃山区,其独特的链式灾害效应往往给上下游带来严重的危害。特别是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与人类活动的增强,青藏高原周边频发的滑坡堵江已经成为了我国乃至中亚地区关注的焦点问题。因此,探明断裂带滑坡堵江的成灾机制并进行潜在滑坡堵江的早期识别对灾害风险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但这仍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本研究以青藏高原东缘白龙江流域为例,旨在探讨构造背景对断裂带上滑坡堵江的形成及其特征的影响,并结合统计模型与InSAR技术提出了一种潜在滑坡堵江的早期识别方法。受青藏高原隆升的影响,白龙江流域构造活动强烈,形成了山高坡陡、河流深切、岩体破碎的地质地貌环境,导致该地区滑坡堵江灾害频发。我们对该区域沿断裂带分布的83处滑坡堵江进行了统计分析与野外调查,发现在不同性质、空间关系的断裂影响下滑坡堵江的主控因素与地貌特征存在显著差异,从而总结了断裂带滑坡堵江的三种成灾模式:(1)地形驱动型:由快速的地形抬升和河流切割引起,地形加陡带来的重力卸荷与河流对坡脚的侵蚀促进了滑坡的发育,而狭小的河道有利于滑坡堵江筑坝;(2)结构面控制型:构造活动加速了岩体内节理、裂隙等结构面的发育,并控制了滑坡的形成,滑坡体积相对河道宽度并不大,但岩质滑坡体抗冲刷能力较好,也会造成河流堵塞;(3)破碎岩石控制型:构造凹槽内由于长期构造挤压形成了巨厚的破碎岩石与断层泥,物质强度极低,往往形成巨型滑坡,并由滑坡体积主导了堵江形成。基于对断裂带滑坡堵江成灾特征与主控因素的分析,我们采用逻辑回归方法构建了滑坡堵江危险性评价模型。结果表明,对滑坡堵江影响最显著的因素依次为河道宽度、滑坡体积、滑坡高差、河流流量。通过InSAR监测,我们圈定了区内70个潜在滑坡,使用滑坡面积-体积经验关系预测了它们的体积,并对这些潜在滑坡的堵江危险性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其中18个潜在滑坡具有高或极高的堵江危险,通过形态阻塞指数(MOI)对其堵江类型进行划分,其中4个体积大于107 m3的潜在堵江滑坡可能形成完全堵江。我们通过2018年江顶崖滑坡与2019年牙豁口滑坡两起堵江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评价能力,其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较为一致。我们的研究可为白龙河流域及青藏高原边缘类似构造活跃山区断裂带滑坡堵江的形成和特征提供见解,并为滑坡堵江的早期识别和灾害评估提供可行的技术支撑。
关键词
断裂带,滑坡堵江,成灾模式,早期识别,白龙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