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后泥石流活动趋势及运动过程特征分析
编号:3828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25 16:17:02 浏览:536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3年05月07日 11:30(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8min

所在会场:[3B] 3B、地质灾害与工程地质 [3B-1] 3B-1 地质灾害与工程地质

演示文件

提示:该报告下的文件权限为私有,您尚未登录,暂时无法查看。

摘要
强烈地震导致山区地质环境更加脆弱,极大的改变了震区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极大增强了泥石流的易发性和活动性,使得震区人民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要面临泥石流的威胁。针对这一问题,国内外众多学者围绕汶川地震、九寨沟地震等地震事件开展了长期的跟踪研究,研究领域涉及震后泥石流机理、风险、防治以及长期演化过程等多个方面,对认清震后泥石流的成因机制、预测其发展趋势以及泥石流风险管理与控制提供了丰富的科学依据,并给予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然而近年来震区泥石流的多次暴发再次为我们提出了新的问题,例如2019年8月20日的汶川群发型泥石流灾害,以及2019年6月20日的九寨沟泥石流事件等。因此,作者所在研究团队通过多期多源数据处理分析、野外调查和动力学计算模拟、土工实验等多种研究方法,对以上泥石流事件开展了系统研究,从多角度分析了泥石流的致灾机制及运动特征,由其是探究其暴发受地震及降雨等作用的驱动机制,并据此为震后泥石流的活动趋势研究和防治规划提供一定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
地震;泥石流;活动趋势;运动过程
报告人
李宁
讲师/副系主任 西华大学

李宁,工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南充市、宜宾市等应急管理专家,现任西华大学应急管理学院应急技术与管理系副系主任。主要从事泥石流致灾机制、遥感与GIS、风险评价与管控、地质灾害应急管理与处置技术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持和参与的科研课题6项,其中国家级课题4项,省部级课题2项;参与和主持的横向项目10余项;软件著作权4项,发明专利4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稿件作者
李宁 西华大学应急管理学院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05日

    2023

    05月08日

    2023

  • 03月31日 2023

    初稿截稿日期

  • 05月25日 2023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地学分会
承办单位
武汉大学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