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氮肥施用条件下盐碱稻田NH3和GHG排放特征与驱动机制
编号:380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20 22:30:39
浏览:433次
快闪报告
摘要
全球盐碱地面积已达到约9.56×108公顷,严重制约了全球灌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种植水稻是改善和利用盐碱地的有效措施之一。水稻是中国的主要粮食作物,提高水稻产量是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首要任务。为了提高水稻产量,稻田氮肥的施用量正在逐年增加。然而,由于氮肥施用不当或者过量,导致氮肥利用率下降,同时造成各种环境问题,例如土壤养分失衡、地表和地下水污染、大气污染等,特别是氨气(NH3),氮氧化物(NOx)等气体排放到大气中,会造成严重的氮损失。
施用氮肥是稻田生态系统中NH3或铵(NH4+)的主要来源之一,其中NH3被认为是气溶胶形成的关键物质之一。NH3挥发过程很快,通常在施用氮肥后7-10天内发生,并受到各种环境和非环境因素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土壤的理化性质(例如盐度、pH)将影响土壤胶体对NH4+的吸附能力以及从NH4+到NH3的转化过程。同时,稻田土壤排放的温室气体(GHG)被认为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施用氮肥可以促进水稻生长,增加外源碳的输入(例如根分泌物、凋落物和残茬),并为产甲烷菌提供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从而导致甲烷(CH4)的产生和排放。水田的二氧化碳(CO2)主要来源于水稻和土壤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土壤中99%的CO2是由微生物分解有机物产生的。在氮循环中,由土壤中氨氧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介导,稻田排放出大量的氧化亚氮(N2O)。农田NH3挥发通过氮沉降,约有1%可转化为亚硝态氮,说明控制农田NH3挥发对土壤中N2O的间接排放有影响。因此,针对稻田施肥后NH3挥发和GHG排放进行综合评估,以优化稻田生态系统的施肥管理是十分重要的。
稻田土壤中碳、氮循环对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产力和环境效应具有关键作用。目前关于稻田土壤中碳、氮动态特征及其气态损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非盐碱水田。对于盐碱稻田土壤中碳、氮的气体减排、转化及耦合过程尚未系统性研究。因此,本研究团队通过147天的田间试验,监测了不同氮肥施用下盐碱稻田中NH3挥发和GHG排放的规律,并阐明了盐碱稻田NH3和GHG的排放特征与驱动机制。本研究表明,无论土壤盐碱度如何,CO2富集导致的升温效应都会增加NH3挥发。碳、氮的合理配施可有效控制盐碱稻田CH4和N2O排放。施用尿素和有机无机混施肥均有效控制盐碱稻田中NH3挥发。炭基缓释肥的施用有效降低全球增温潜势,呈现出高效的GHG减排能力。本研究为优化盐碱水田氮肥管理、控制NH3挥发和GHG排放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保障盐碱稻田粮食增产、高效利用肥料和土壤养分、减少环境污染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关键词
盐碱稻田,氮肥,温室气体,氨挥发,土壤碳氮
稿件作者
王鑫壹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祝惠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阎百兴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