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下稻田磷循环的响应及其转化机制
编号:373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08 12:19:26 浏览:518次
口头报告
摘要
二氧化碳(CO2)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的重要原料,大气中CO2浓度升高(eCO2)会导致植物的光合作用增强,提高生产率,这就是指CO2的施肥效应。长期以来,eCO2的施肥效应一直被视为未来全球粮食安全有效保障之一。然而,CO2施肥效应容易受土壤养分胁迫影响。例如前人发现长期高CO2条件下自然生态系统中土壤氮 (N)发生明显下降,导致eCO2对植物的施肥效应逐渐下降甚至消失。目前,eCO2对土壤磷循环的研究相对较少,且在不同的生态系统、培养条件和时间尺度上的结论不一。自然生态系统中更多是增加或维持土壤磷的有效性;农田生态系统零星研究发现,eCO2会减少旱地土壤磷的有效性以及有机磷含量。这些已有研究基本基于中短期试验,目前尚缺少十年以上长时间尺度的FACE(Free-Air CO2 Enrichment)试验,极大地限制了未来陆地生态系统磷循环的精准预测。
研究结果表明,长期CO2 浓度升高会导致稻田土壤磷有效性经历短期上升、长期显著下降,有机磷则呈现短期下降长期上升的趋势,且有效磷的显著降低与有机磷的增加趋势在高磷和低磷两个FACE试验中均得到证实。时间尺度上的差异性原因主要在于:初始阶段微生物作用增强了磷的净矿化作用,导致有机磷的消耗与有效磷的增加;土壤有效磷的源主要有两种途径,i)eCO2显著增加作物产量与根的生物量导致有机磷库持续增加,部分有机磷通过矿化作用转化,ii)土壤中铁铝氧化物或钙质矿物结合态磷通过生物地球化学过程转化,但随着时间的延长,以上两种途径贡献的有效磷远不能弥补作物生长对磷的需求量,因此导致土壤有效磷的持续损耗。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