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城区过氧乙酰硝酸酯(PAN)污染特征及其生成机制研究
编号:3719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16 20:11:09 浏览:567次
口头报告
摘要
过氧乙酰硝酸酯(PAN)是大气环境中光化学反应的重要产物,是光化学污染的重要指示剂。同时,PAN具有较强的毒理性,高浓度的PAN会对人体健康和植物生长产生极大危害。为了探究北京市大气环境中PAN的污染特征及其生成机制,本研究在2022/8/10 ‒ 2022/9/19期间对北京市城区PAN、HONO、VOCs等污染物以及气象条件进行了综合观测。结果显示,观测期间PAN的平均浓度为1.00 ± 0.97 ppb,最大浓度为4.84 ppb。PAN与O3在日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在清洁和污染时期相关系数R2分别为0.58和0.69;而在夜间则相关性较差,在清洁和污染时期相关系数R2分别为0.31和0.23。PAN随着PM2.5浓度的增加整体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在清洁和污染时期PAN ‒ PM2.5曲线的拐点处PM2.5浓度分别约为35 μg m-3和55 μg m-3,这主要与观测期间PAN的前体VOCs以及HONO浓度随PM2.5的变化趋势有关。此外,结合观测结果,本研究利用PMF模型对观测期间VOCs进行了来源解析,并利用基于MCM v3.3.1的箱式模型对PAN和O3的生成过程进行了模拟研究,进一步探究了削减不同排放源VOCs对PAN和O3生成过程的影响,为控制PAN和O3污染提供了理论依据。
稿件作者
张海亮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佟胜睿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葛茂发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