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三维荧光光谱对我国典型城市水溶性棕碳光学特性、组成及其关系的认识
编号:3608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16 20:49:34
浏览:509次
特邀报告
摘要
棕碳是一类重要的吸光性含碳有机物,因其在短波段下能够有效吸收太阳辐射影响全球辐射平衡而备受关注。研究表明,棕碳的光学特性具有显著的时空差异性。然而,现有外场观测研究绝大多数是基于单一点位开展的观测研究,在多个观测点位开展的同期、同步观测研究相对较少,因而缺乏对相同时间内棕碳空间分布的全面认识。为了更好地了解我国棕碳光学特性和组成的时空分布特征,认识吸光特性、荧光特性及发色团组成之间的关联,本研究于冬季高污染时期在国内多个典型城市站点、区域背景站点采集了大气颗粒物样品,进行了水溶性棕碳的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三维荧光光谱测量,并结合吸收光学参数和荧光光学参数,以及平行因子分析模型;开展了水溶性棕碳光学特性的全方面表征,以及发色团组成及贡献的解析;探讨了气象参数、气态前体物、来源等对水溶性棕碳组成及光学特性的影响;并进行了吸光和荧光特性之间的关系、以及组成与光学特性之间的关系等多层面分析。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水溶性棕碳的单位质量吸光效率在不同站点的变化范围为0.56±0.11 m2g-1到1.26±0.34 m2g-1,高山区域背景点水溶性棕碳的吸光能力低于城市站点,沿海城市站点低于内陆城市站点,重污染城市邯郸的水溶性棕碳吸光能力最强;(2)多数城市站点水溶性棕碳的光吸收与二次有机气溶胶呈现更好地相关性,西安则与一次有机气溶胶表现出较好的正相关性(r=0.89);(3)基于荧光参数的源分析同样表明一次源和新鲜的二次源是各站点主要的发色团物质来源;(4)低氧化性类腐殖质是各类型站点中占比最高的发色团,最高可占60.3±2.1%,高氧化性类腐殖质在各站点中的占比相对稳定,类蛋白类物质在高山背景点呈现较高的贡献占比。更多的结果与讨论将在报告中进一步阐述。
稿件作者
闫才青
山东大学
陈海彪
山东大学
孙宏蕾
山东大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