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海至东印度洋气溶胶中脂类化合物分子组成及来源
编号:3554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16 15:29:42 浏览:411次 快闪报告

报告开始:2023年05月07日 09:40(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5min

所在会场:[14B] 14B、气溶胶与大气环境 [14B-2] 14B-2 气溶胶与大气环境

演示文件

提示:该报告下的文件权限为私有,您尚未登录,暂时无法查看。

摘要
脂类化合物(正构烷烃、脂肪酸和正构脂肪醇)是大气有机气溶胶的主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生物标志物。研究海洋气溶胶中脂类化合物的分子分布特征和浓度水平可加深对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理解并评估陆地源和海洋源对海洋气溶胶的贡献,然而对于具有独特季风气候并且受东南亚排放影响严重的热带海域如东印度洋和中国南海,缺乏关于气溶胶中脂类化合物的观测和报道。本研究于2015年3月10日至4月26日搭载“实验1”号科考船航次,采集从中国南海至东印度洋大气总悬浮颗粒物(TSP)石英膜样品,利用气相色谱和质谱仪联用系统分析了脂类化合物(正构烷烃、脂肪酸和正构脂肪醇)化学组成及浓度水平。
研究结果显示TSP中正构烷烃(C18-C39)的浓度范围是0.85到363 ng m-3(平均21.5±60.7 ng m-3),脂肪酸(C10:0-C34:0)的浓度范围是2.11到296 ng m-3(平均26.4±53.6 ng m-3),脂肪醇(C14-C34)的浓度范围为0.83-83.2 ng m-3(平均5.75±12.8 ng m-3)。不同海域脂类化合物的浓度总体呈现近海样品(斯里兰卡码头、马六甲海峡)高,远洋样品(南海、印度洋)低,表明陆地源输送对近海气溶胶影响更为强烈。远洋海域大气中的脂肪酸和脂肪醇占比较高,表明远洋地区有机气溶胶的氧化程度较高,更加老化。脂类化合物浓度呈现明显的昼夜差异,尤其是低分子量脂类化合物白天浓度高,可能是由于白天海洋生物活动较为强烈,排放增多。不同海域的高、低分子量脂类化合物浓度比值随着距陆地距离的变化而变化,远洋气溶胶中低分子量脂类化合物占比高,近岸气溶胶中高分子量脂类化合物占比较高,进一步揭示陆地源贡献随传输距离增加而减小,而海洋生物源贡献增加。脂类化合物正构烷烃的干沉降通量范围是0.56到924.42 ng m-2 d-1(平均35.95 ng m-2 d-1),脂肪酸的干沉降通量范围是0.68到661.66 ng m-2 d-1(平均41.62 ng m-2 d-1),脂肪醇的干沉降通量范围是0.22到154.95 ng m-2 d-1(平均8.76 ng m-2 d-1),总体变化趋势与脂类化合物浓度类似,主要受到风速的影响。
关键词
海洋气溶胶 脂类化合物 长距离传输 干沉降
报告人
王亚杰
硕士生 天津大学

稿件作者
王亚杰 天津大学地球系统科学学院
胡伟 天津大学地球系统科学学院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05日

    2023

    05月08日

    2023

  • 03月31日 2023

    初稿截稿日期

  • 05月25日 2023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地学分会
承办单位
武汉大学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