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鸟类多样性保护的生态空间划定与优化研究 ——以武汉都市圈为例
编号:355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18 18:04:04 浏览:659次 特邀报告

报告开始:2023年05月08日 11:10(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5min

所在会场:[8A] 8A、城市与区域地理 [8A-3] 8A -3 城市与区域地理

演示文件

提示:该报告下的文件权限为私有,您尚未登录,暂时无法查看。

摘要
生物多样性保护关乎生态系统的韧性和人类福祉,它是指来自陆地、海洋和其它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属生态复合体的生物体间的多样性,包括物种内部、物种之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水平是衡量生态系统整体健康水平的标志,生物多样性丧失已不单是环境问题,更关乎人类福祉和全球安全。城市中常见的野生动物——鸟类,是目前国际公认指示生物多样性的物种,它们对于城市环境变化的响应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一方面由于鸟类相对容易识别和获取,鸟类生态学发源较早,学界已具备相对丰富的鸟类相关信息积累;另一方面由于鸟类是高度可移动的物种,对小尺度的栖息地环境与大尺度的区域环境变化均有响应。
随着《武汉都市圈发展规划》获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武汉都市圈成为第7个获批的国家级都市圈。江河密布、湿地众多的武汉都市圈位于全球重要候鸟迁徙路线之一的“东亚-澳大利亚候鸟迁徙路线”上,既是候鸟迁徙的重要中转站和越冬区,还是很多珍稀鸟类的繁殖地。本研究以武汉城市圈为研究区,根据鸟类长期观测数据和城乡环境数据,识别鸟类多样性和城乡环境演变特征,探究武汉城市圈城乡环境特征对鸟类多样性的影响机制,判别重要鸟类栖息地空间分布,构建鸟类生态源地和鸟类生态廊道组成的生态网络,进而根据鸟类分布被侵占风险对生态网络进行重要性和敏感性分级,识别鸟类多样性保护难点和痛点,为武汉都市圈生态网络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为面向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国土空间规划和重要生态空间保护与修复工程提供参考。
 
关键词
鸟类多样性,城市化,城市建成环境,生态空间,武汉都市圈
报告人
郭诗怡
武汉大学

稿件作者
郭诗怡 武汉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05日

    2023

    05月08日

    2023

  • 03月31日 2023

    初稿截稿日期

  • 05月25日 2023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地学分会
承办单位
武汉大学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