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2.5高污染时段的二次有机气溶胶示踪物的化学演变特征:基于香港郊区站点连续4个月观测的研究
编号:3538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16 15:26:29 浏览:557次
特邀报告
摘要
二次有机气溶胶(SOA)对细颗粒物PM2.5污染贡献很大,尤其是在高污染时段。过去关于SOA的研究主要依赖于SOA的总质量浓度,很少有研究指针到单个SOA分子示踪物 (SOA tracers)。本研究从2020年8月底至12月以每两小时的时间分辨率在香港郊区站点开展了连续4个月的观测,测量了多种来源于特定挥发性前体物的SOA tracers,来源包括生物质燃烧、单苯环、萘/甲基萘和三种生物来源的挥发性前体物(异戊二烯、单萜烯和倍半萜烯),观测结果表明生物源、人为源、和生物质燃烧产生的SOA tracers都显示了区域污染特征。本研究重点关注了11个城市范围PM2.5雾霾时期的SOA tracers的季节变化和演变特征。PM2.5雾霾时段的定义为PM2.5浓度在3个站点及以上均超过35 µg m−3。质量增长比值(MIR)由 雾霾时期的PM2.5浓度除以雾霾前期PM2.5浓度。在大多数雾霾时段,SOA tracers的浓度都有所上升(MIR>1),对于不同前体物的SOA tracers来说,其最大的MIR值在5.5-11之间。夏季和秋季雾霾时段SOA tracers的MIR值明显高于冬季,揭示了夏季和秋季雾霾时期SOA形成的重要性。异戊二烯的6种SOA tracers观测结果显示了在我们研究区域异戊二烯SOA的形成主要是由低NOx途径生成。单萜烯的多种SOA 产物显示了冬季初代产物站主要部分,反应了冬季单萜烯SOA更新鲜。本研究展示了在PM2.5雾霾时段来自特征前体物的SOA演变特征,本研究还建议在多个站点同时开展高时间分辨率的有机分子示踪物的测量为了更全面的捕捉到城市PM2.5雾霾的空间不均匀性。
稿件作者
汪琼琼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郁建珍
香港科技大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