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来国内和国外人为气溶胶变化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编号:3502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16 15:01:49 浏览:512次
特邀报告
摘要
自 2013 年“大气十条”颁布以来,我国实施了一系列大气污染防治措施,污染状况也出现了很大变化。这种污染状况的变化主要以气溶胶污染改善和近地面臭氧污染加剧为主。而气溶胶和臭氧不仅对环境健康有影响,同时也具有气候效应。本研究探讨了2013年至2017年大气污染物减排导致的中国气溶胶和臭氧变化以及其造成的气候效应。利用气候模式CESM2-CAM6和大气化学传输模式GEOS-Chem进行多组敏感性试验模拟,研究发现2013年至2017年气溶胶的减少导致了中国东部地区0.09 ℃的增温,对流层中下层臭氧的增加进一步加剧了这一增温趋势,两者协同作用导致中国东部增温约0.16 ℃。
在我国气溶胶排放显著减少的同时,印度气溶胶的排放持续增加,这导致亚洲气溶胶排放在近年来出现了东亚减少-南亚增加的偶极型变化。本研究也重点探讨了这一排放变化对东亚夏季风的影响,并通过与仅东亚人为气溶胶排放变化的影响进行对比,进一步揭示了南亚排放增加对东亚夏季风环流和降水的重要影响。而欧美在这段时间也在显著减排,其减排产生的气候效应也会叠加在我国气溶胶减排的作用之上,本研究也对其作用做了模拟量化。
除了长期减排,我国在新冠疫情期间人为排放也出现了大幅降低。2020年夏季我国经历了一次超强梅雨季。本研究也探究了疫情期间人为排放变化和此次极端降水之间的联系。研究发现疫情期间我国气溶胶减排通过影响地气系统辐射平衡,加强了中国东部地区的大气对流,并导致西北太平洋出现海平面气压的正异常,增强了向我国的水汽输送,最终导致长江流域降水增加。该研究利用发展的大气污染源追踪技术,揭示了新冠疫情期间排放变化对我国区域极端降水的影响机制,为我国大气污染控制和极端降水预测提供科学支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