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藏高原中部夏季风驱动的 高频率新粒子形成事件
编号:3495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16 14:57:56 浏览:547次 快闪报告

报告开始:2023年05月07日 09:30(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5min

所在会场:[14A] 14A、气溶胶与大气环境 [14A-2] 14A-2 气溶胶与大气环境

演示文件

提示:该报告下的文件权限为私有,您尚未登录,暂时无法查看。

摘要
新粒子形成(NPF)是云凝结核(CCN)的重要来源,它影响地球的辐射平衡和全球气候。由于缺乏测量,高海拔山区,特别是青藏高原(TP)的NPF的机制和CCN贡献尚不清楚。在本研究中,在季风前和夏季季风季节,在TP中部的纳木错站(4730 m a.s.l)进行了密集测量。NPF事件的频率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差异,季风前季节为15%,季风季节为80%。通过对测量的凝结汇、气体前体和气象条件的综合分析,辅以SO2和VOC的模型模拟,本研究指出有机物参与成核是主要机制。凝结汇和气态硫酸对NPF事件的发生没有显著影响。夏季季风季节频繁的NPF事件可能是由于偏南和西南方向的气团频率较高,这带来了更多的有机前体物进而参与NPF过程。与季风前季节相比,在1.2%的过饱和度下,气溶胶数量浓度和CCN分别增加了2倍和0.6倍以上。考虑到由于低水平的凝结汇,NPF形成的较小颗粒可能在接下来的几天内进一步生长并达到CCN大小,季风季节潜在的CCN数量可能比我们当地的测量结果大得多。我们的研究结果强调了在模拟高海拔大气中气溶胶和CCN的数量时考虑NPF的季节效应的重要性。需要使用全套仪器进行长期调查,以更深入科学地了解青藏高原的NPF过程及其在全球中的作用。
关键词
新粒子生成,青藏高原,有机物,季风
报告人
汤丽姿
北京大学

稿件作者
汤丽姿 北京大学
胡敏 北京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05日

    2023

    05月08日

    2023

  • 03月31日 2023

    初稿截稿日期

  • 05月25日 2023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地学分会
承办单位
武汉大学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