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因子综合的城市环境宜居性研究——以西安市为例
编号:3457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18 17:59:27 浏览:687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3年05月07日 09:00(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0min

所在会场:[8B] 8B、城市与区域地理 [8B-1] 8B -1 城市与区域地理

演示文件

提示:该报告下的文件权限为私有,您尚未登录,暂时无法查看。

摘要
       城市化水平迅速发展导致的资源危机、环境恶化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在此背景下,城市环境宜居性被提到了新的战略高度。目前,对城市宜居性评价的研究多集中在我国南方地区。西安作为西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近些年发展迅速,而发展带来的雾霾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日益严重,影响居民生活质量。因此,对其宜居性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和科学意义。
       研究利用Landsat TM、OLI传感器数据、中国人工夜间灯光数据集(PANDA)产品(张立贤等,2021),选取生态用地指数、热环境指数、NDVI指数、人类活动指数作为评分因子,利用权值法对各因子赋权,计算西安市城市生态环境指数(EQI)(中国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2015),建立宜居性评价体系。以1994、1999、2005、2009、2016、2020年为代表,评价西安市环境宜居性。具体地:(1)基于Landsat影像,运用面向对象分类方法,得到建设用地、水体、林地、耕地四个生态用地指数以及NDVI指数;(2)基于Landsat热红外影像反演地表温度,得到热环境指数;(3)通过夜间灯光数据表征人类活动指数。对各指标计算结果进行精度验证,建立评价体系,对西安市1994-2020年间城市宜居性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
       分析发现,在1994-2020年间,西安市环境宜居性呈上升趋势,尤其是东部和北部地区宜居性提升明显。时间上:(1)20世纪90年代末,西安市主城区的环境宜居性较1994年明显升高,这与1980-2000年西安城市总体规划指出的保护古都风貌,建立名胜古迹保护区密切相关;(2)2004-2016年,西安宜居和较宜居区随城市发展扩张明显,分为两个阶段:以西安主城区为中心,先沿南北中轴线扩张,再沿渭河向东西扩张。西安早年发展集中在城南片区,带动西安城南宜居性的提高。2008年西安提出“渭河成为西安城中河”,促进了西安向北发展,2011年西安行政中心北迁、西安北客站投入使用,进一步促进了宜居区的不断扩张;(3)2016-2020年,西安市整体宜居性提高,宜居区范围有略微缩减,宜居区范围分布更优化。空间上:(1)由于秦岭生态保护政策,秦岭地区城市宜居性明显低于其他地区;(2)整体上西安城内区县比周边区县宜居性高;(3)阎良区城市宜居性一直较高,这与阎良产业合作园区、航空城的建设有关。
关键词
城市宜居性;,人类活动指数,热环境指数,西安市,生态用地指数
报告人
惠琳
陕西师范大学

稿件作者
惠琳 陕西师范大学
杨嘉卓 陕西师范大学
李佐芹 陕西师范大学
杨晨 陕西师范大学
冯蕊涛 陕西师范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05日

    2023

    05月08日

    2023

  • 03月31日 2023

    初稿截稿日期

  • 05月25日 2023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地学分会
承办单位
武汉大学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