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平面上升和土地利用驱动下雷州半岛红树林生境可持续性预测
编号:3439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15 15:13:32 浏览:507次
口头报告
摘要
全球变化背景下,海平面上升和土地利用的变化会显著影响红树林典型生境的分布。目前对红树林的长期变化预测往往仅基于红树林面积的变化,缺乏对景观格局和生境质量等的考虑,未能充分揭示红树林生境存在的风险。本研究提出了红树林可持续性指数来评估海平面上升和土地利用双重驱动下对红树林生境的影响,该指数由生境面积变化、生境质量、景观格局和保护效率四个组分组成,并通过耦合SLAMM、InVEST和FRAGSTATS模型等多种模型开发了指数计算方法。以中国红树林分布最集中的雷州半岛作为研究区域,对海平面上升(RCP4.5和RCP8.5)、土地利用(维持开发用地和土地利用自由转换)和时间周期(2050和2100)三项情景因素进行组合,设置了不同的预测情景,开展雷州半岛红树林生境的可持续性评估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生境可持续性的不同组分具有不同的发展趋势,而不同因素对可持续性指数的四个组分的驱动作用亦有所差异。海平面上升单一压力的影响不会引发生境面积的下降,但双重压力的叠加会对红树林生境造成较大程度的挤压,使红树林的面积减少16.6%至56.2%。生境质量受海平面上升的作用不明显,但对土地利用变化较敏感。景观格局和保护效率受海平面上升的影响较大,但与土地利用驱动因素的关联性较低。景观格局方面,新增的红树林生境存在景观碎片化和连通性较低的问题,表明仅关注生境面积的变化不足以充分预测红树林的可持续性。保护效率方面,在所有情景下红树林都有向现有保护区外迁移的趋势,保护效率将由当前情景的37%下降至未来情景的16.9%~29.5%,因此需要及时对保护区的布局和规划策略进行动态调整。本研究还识别了雷州半岛不可持续和可持续性较低的红树林分布地点作为退化热点区,且发现湛江港、雷州湾、流沙湾和企水湾近岸的红树林可持续性能够通过土地利用策略的改善获得大幅度提升,因此可将上述区域纳入未来的重点调控对象。建议应及时改进当地的土地利用模式和保护管理策略,清理红树林向陆迁移空间、开展栖息地修复行动。本结论可以为制定和实施适应气候变化的红树林保护和恢复战略提供必要科学支撑,增强红树林典型生境应对海平面上升等环境变化的韧性。
关键词
红树林生境;土地利用政策;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
稿件作者
梁姗姗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胡文佳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刘捷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
苏尚柯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陈光程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陈顺洋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谢斌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刘文华
汕头大学海洋生物研究所
陈彬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