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40年来云南高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干旱的响应
编号:3437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15 15:13:20 浏览:456次
口头报告
摘要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能直接反映植被群落在自然环境条件下的生产能力,表征陆地生态系统的质量状况,是判定生态系统碳源/汇和调节生态过程的重要因子。干旱是一种发生频率高、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的自然灾害,是当前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重要胁迫因子,但其影响强度和机制目前还存在较大争议。本文通过降尺度方法重建AVHRR NDVI,利用CASA模型模拟云南高原1982-2019年NPP,分析其在不同年代的空间分布与变化趋势;基于1/3/6/12尺度SPEI指数探究干旱发生强度、频率及其空间分布情况;研究不同时间尺度SPEI指数与NPP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NPP对干旱响应的海拔依赖性。研究结果表明:(1)云南高原近40年平均NPP夏季>秋季>春季>冬季,但是增长速率春季>冬季>夏季>秋季,春季NPP在90年代出现负增长,其余年代则呈缓慢增长趋势,夏季NPP在2000年以前呈现增长趋势,2000年以后有减少趋势;秋季、冬季NPP均呈现增长趋势,尤其是在90年代,增长速率最高;近40年NPP年际变化总体呈波动增加趋势。空间分布上,NPP西南高、东北低。(2)近十年来干旱发生的强度和持续时间较先前有明显增加,从干旱发生频率来看,秋季>春季>夏季>冬季,秋季发生干旱的频率逐步上升,春季、夏季和冬季则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较易发生干旱的区域集中在滇中、滇西北附近,南部发生干旱的频率较小。随着SPEI尺度的增加,干旱发生的频率呈上升趋势。(3)不同尺度的SPEI间有较高的相似性。NPP与1/3/6/12尺度的SPEI之间呈中度强度的负相关,随着SPEI尺度的增加,相关性逐渐减小,呈现正相关的气象站点数量增加,且增加的站点主要集中在滇西北高海拔地区,高海拔地区NPP与干旱的相关性容易受到SPEI尺度的影响,长时间尺度的干旱会伴随着NPP的减小,短时间尺度则相反。(4)随着海拔的升高,SPEI与NPP的相关性逐渐从低正相关转变为无相关,甚至负相关。SPEI与NPP正相关的站点主要分布在海拔500-1500 m之间,海拔2000 m以上的站点SPEI与NPP间大多呈负相关,相较而言低海拔地区NPP容易受到干旱的影响导致NPP减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