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范围的泥炭沉积中评估BNA15作为温度代用指标的潜力
编号:3429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15 15:12:31 浏览:401次
口头报告
摘要
BNA15(支链C15脂肪醇与正构C15脂肪醇相对丰度的比值)最近被提出作为一个新的陆地古温度代用指标,该指标被成功应用于一泥炭柱全新世的古温度重建中。然而,到目前为止,这个温度代用指标还没有一个适用于泥炭地的定量公式。本文,我们通过分析来自中国的十五个泥炭地的109个表层以及短柱(0-100cm)泥炭样品去理解在泥炭沉积中温度与BNA15之间的关系,我们样品覆盖的温度范围为-3.2-18.5℃,pH范围为4-8.7。此外,20个来自三个国外泥炭地的短柱样品也被用来测试这个指标的更广泛适用性。我们的结果展示了同一泥炭地的不同表层泥炭样品的指标值差异是非常大的,表明我们在利用该指标重建小幅度或短时间尺度的温度时必须谨慎。此外,BNA15在同一泥炭柱中沿着深度会呈现很大的变化。在中低纬度的泥炭地中,厌氧层中BNA15值明显偏高,结合我们在大九湖泥炭柱中定量结果表明可能更多的支链脂肪醇被产生在氧化还原界面。BNA15与生长温度(仅计算包括每日温度大于0℃的月的年均温)之间有着一个较强的相关性。与之相反,厌氧层中的平均BNA15值与年均温之间有着很强的相关性(MAAT = 2.03 × BNA15 - 2.33; R2 = 0.95, p < 0.01, RMSE = 2.3 ℃ )。我们的研究表明在表层泥炭中,BNA15与pH之间没有任何的相关性。当将我们的指标应用于国外的两个木本泥炭地时,告诫了了我们当利用BNA15在此类环境中时需格外小心。
关键词
泥炭 支链脂肪醇 BNA15 生物标志化合物 古温度 水位
稿件作者
李志国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黄咸雨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NaafsDavid
University of Bristol
王灿发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谢树成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