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北坡苔原带泥炭斑块动态及对气候变化响应
编号:3414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25 16:26:36
浏览:520次
口头报告
摘要
全球变暖对生态系统产生了显著影响,中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作为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域,具有重要指示作用。泥炭地不仅是地表重要的碳汇(Yu 2012),同时可靠地记录了泥炭发育过程中区域环境的演变、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信息(Godwin 1981)。现阶段泥炭地发育格局与机制的研究集中在原有泥炭地的面积增长或次生演替后的泥炭扩张,对于火山喷发后原生演替状态下泥炭起始发育格局的研究较少;两极和高山、高原区针对泥炭地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研究正逐步深入,而长白山高山苔原泥炭斑块的相关研究还较为缺乏,等待进一步的探索。因此,本研究选取长白山北坡苔原带的泥炭斑块作为研究区,对采得泥炭样品进行AMS14C测年并建立深度-年代模型、测定物理指标(烧失量、干容重等)、进行植物大化石鉴定等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 近20年的植物大化石记录显示,指示相对干燥生境的细叶泥炭藓占比显著增加,指示相对湿润生境的湿原藓和扭枝泥炭藓逐步消失,说明现代暖期的增温可能使长白山苔原带下部出现干化的趋势,与高纬度亚北极地区的研究结果相似(Piilo et al. 2023)。(2) 苔原的8个泥炭斑块在物理指标的变化上具有一致性,干容重由底层到表层逐渐下降,变化区间为0.025g/cm3 -0.646 g/cm3。烧失量从底层到表层逐步上升,变化区间为20.7%-99.3%。此外,植物大化石显示出多个泥炭斑块底部的草本植物根系、杜鹃花科植物根系占很高比重,这证明长白山苔原带相对独立发育的斑块之间存在相似的驱动因素,草本植物根系、杜鹃花科植物根系可能为泥炭的累积提供了稳定的外部碳源并创造了稳定的水文环境,促进了泥炭斑块的起始发育。(3) 泥炭斑块PPA2起始发育的年代大约为1550AD.,PPA2的泥炭累积速率(SR)在0.021-2.31 cm/yr之间,均值为0.56cm/yr,表观碳累积速率(RERCA)在8.03-535.82 g C/cm2/yr之间,均值为160.39g C/cm2/yr。在1900 AD.之前泥炭累积速率和表观碳累积速率都处于相对较低的阶段,反映了小冰期气候下泥炭地初始发育阶段的缓慢累积过程,近一百年,新生泥炭的未充分分解及现代暖期带来的泥炭斑块生产力提高使得泥炭累积速率(SR)和表观碳累积速率(RERCA)逐步上升,90年代末长白山的快速变暖使得泥炭开始第二次快速累积,伴随着其他位置泥炭斑块的形成扩展累积,如果泥炭藓斑块在未来继续扩大,可增强苔原碳汇能力。
稿件作者
张帅
东北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
于子成
东北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黑土地保护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