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政治生态学视角下的水基础设施研究进展及其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启示
编号:3356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18 18:00:29
浏览:439次
口头报告
摘要
城市基础设施是理解城市发展和空间变迁的重要载体,也是城市政治生态学的重点研究对象,但其所蕴含的复杂社会-自然辩证关系和政治过程却较少在中国场景中被探讨。本文聚焦城市水基础设施,采用质性系统性综述和文献计量学方法,对1987-2022年收录在Web of Science 数据库中的97篇英文文献进行回顾。研究发现:西方城市政治生态学研究呈现多路径发展的特点,主要开展新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后结构主义的微观政治分析和后人文主义的日常实践分析。在这些研究视角下,既有文献围绕水的商品化改革、水基础设施现代化、环境正义与“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法”等议题,揭示了城市水基础设施所承载的“超越国家”的行为主体和“非正式”治理实践,并批判了资本主义体系对不均衡的水生态服务供给、不平等生活体验的塑造和强化。本文认为,国际城市政治生态学文献所构建的本体论和分析框架对深入理解中国城镇化过程中基础设施的实现路径、权力结构和空间生产过程具有极大价值,能够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建构提供基础;另一方面,中国城镇化进程的丰富实践,尤其是动态的国家-资本关系、政府-社会关系、社会-自然关系等,对拓展既有城市政治生态学理论也有极大意义。城市基础设施是理解城市发展和空间变迁的重要载体,也是城市政治生态学的重点研究对象,但其所蕴含的复杂社会-自然辩证关系和政治过程却较少在中国场景中被探讨。本文聚焦城市水基础设施,采用质性系统性综述和文献计量学方法,对1987-2022年收录在Web of Science 数据库中的97篇英文文献进行回顾。研究发现:西方城市政治生态学研究呈现多路径发展的特点,主要开展新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后结构主义的微观政治分析和后人文主义的日常实践分析。在这些研究视角下,既有文献围绕水的商品化改革、水基础设施现代化、环境正义与“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法”等议题,揭示了城市水基础设施所承载的“超越国家”的行为主体和“非正式”治理实践,并批判了资本主义体系对不均衡的水生态服务供给、不平等生活体验的塑造和强化。本文认为,国际城市政治生态学文献所构建的本体论和分析框架对深入理解中国城镇化过程中基础设施的实现路径、权力结构和空间生产过程具有极大价值,能够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建构提供基础;另一方面,中国城镇化进程的丰富实践,尤其是动态的国家-资本关系、政府-社会关系、社会-自然关系等,对拓展既有城市政治生态学理论也有极大意义。
关键词
基础设施,水政治,城市政治生态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进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