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和北大西洋海温模态对长江流域极端降水频次的协同影响
编号:3307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20 09:53:54
浏览:632次
口头报告
摘要
受东亚夏季风影响,长江流域易发生极端降水事件继而导致严重洪涝和次生灾害。因此,理解长江流域夏季极端降水的物理机制,寻找可预报性来源具有重要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基于观测诊断和数值试验,厘清了印度洋和北大西洋海表温度主模态的独立气候影响,进一步揭示了两个洋盆海表温度主模态对长江流域夏季极端降水频次的协同影响。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印度洋海盆一致模态(IOBM)通过热带开尔文波响应导致低层WNPAC,并进一步形成太平洋-日本型遥相关,显著影响长江流域夏季极端降水频次分布。北大西洋海温主模态呈现出两类不同的经向三极子模态,对东亚夏季气候存在不同影响。北大西洋海温三极子南模态(NATS)通过欧亚大陆上空的准定常罗斯贝波列,以及热带罗斯贝波和开尔文波响应共同调制东亚环流,进而影响长江流域夏季极端降水频次分布。北大西洋海温三极子北模态(NATN)则通过不同的中高纬度准定常罗斯贝波列导致东北亚上空异常环流。(2)当IOBM和NATS都处于正位相时,长江流域极端降水频次显著增强。一方面,IOBM增暖触发东传至西太平洋的开尔文波,增强了低层WNPAC。另一方面,正位相NATS通过中纬度准定常罗斯贝波列导致东北亚异常气旋(NEAC)。同时,热带北大西洋海表温度增暖通过开尔文波响应和异常纬向环流增强了低层WNPAC。WNPAC西北侧的暖湿气流和NEAC西南侧的干冷空气在长江流域辐合,导致该地区极端降水频次增多。当IOBM和NATN处于异位相时,在与负位相NATN有关的中高纬度准定常罗斯贝波列调制下,NEAC位置偏东且与IOBM增暖有关的WNPAC进一步向西北方向延伸,导致长江流域极端降水频次增多且位置偏北。(3)基于印度洋和北大西洋不同海温模态配置的协同效应,可以较好地重构长江流域逐年夏季极端降水频次,可为其季节预测提供参考。
关键词
长江流域极端降水频次,印度洋,北大西洋,中纬度罗斯贝波列,协同影响
稿件作者
冯永宁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朱志伟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