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地区常规水处理条件对藻源有机物化学特征影响
编号:3183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12 21:36:43 浏览:401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3年05月06日 14:40(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5min

所在会场:[5A] 5A、环境科学 [5A-1] 5A-1 环境科学

演示文件

提示:该报告下的文件权限为私有,您尚未登录,暂时无法查看。

摘要

本研究选取喀斯特地区典型高原湖库-贵阳市阿哈水库藻华爆发期的优势藻种小球藻和伪鱼腥藻进行探究,应用紫外光谱、三维荧光光谱等技术研究了两种藻在常规水处理工艺过程中藻源有机物(AOM)的组成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高锰酸钾(KMnO4)预氧化耦合聚合氯化铝(PAC)混凝,可以有效提高含藻水中AOM去除效果。不同的是,KMnO4预氧化与PAC混凝对小球藻DOC的去除率最高分别为9.87%、18.65%,而伪鱼腥藻最高分别为27.02%、52.68%。同时,通过预氧化混凝后伪鱼腥藻的SUVA值明显增大,小球藻SUVA值在预氧化混凝前后较伪鱼腥藻变化不大。此外,三维荧光光谱分析显示,通过KMnO4预氧化后伪鱼腥藻AP组分占比增加,可能是由于IOM的释放所导致。但是小球藻的AP组分变化呈现相反的趋势。在预氧化混凝后两种藻的SMPs组分占比均增加,可能是由于SMP包含核酸和氨基酸,它们都是低分子量(MW)的组分,所以预氧化混凝对其去除效果有限。本研究通过对比分析不同种类的藻种在水处理预氧化混凝工艺过程中的絮凝结合特性的影响机制,为预氧化混凝对岩溶水藻源有机物的控制提供了一定的研究基础。

关键词
藻源有机物,岩溶水体,预氧化,混凝
报告人
余梦馨
贵州民族大学

稿件作者
王志康 贵州民族大学
余梦馨 贵州民族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05日

    2023

    05月08日

    2023

  • 03月31日 2023

    初稿截稿日期

  • 05月25日 2023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地学分会
承办单位
武汉大学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