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金属纳米颗粒在生物体液中的形态转化与风险
编号:3145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12 20:39:57 浏览:463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3年05月07日 13:40(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2min

所在会场:[5A] 5A、环境科学 [5A-3] 5A-3 环境科学

演示文件

提示:该报告下的文件权限为私有,您尚未登录,暂时无法查看。

摘要
随着纳米材料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其在生产、使用、消费和处理处置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释放到环境,并发生化学形态转化。据统计,全球范围内n-ZnO年产量已达到31500-34000 t,其中8~20%最终将进入水环境。Boxall等人[9]利用数学算法,估算n-ZnO在化妆品、个人卫生用品和油漆产品等应用过程中引起的水体n-ZnO污染,结果发现n-ZnO在地表水中的浓度可达760 μg/L。Nowack等人基于生命周期模型研究纳米材料的环境归趋,预测天然水体中n-Ag浓度高达μg/L水平,且将逐年上升。环境中的n-ZnO和n-Ag将发生化学形态转化,由此引发其环境与健康风险的改变。因此,包括n-ZnO和n-Ag在内的金属纳米材料作为一类新污染物,其在释放和暴露后的化学形态转化以及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影响已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
结果显示n-Ag在模拟人体消化液中能发生化学形态转化,部分n-Ag转化成AgCl[1]。类似的现象在泪液中也被观察到(图1)[2]。n-ZnO在模拟汗液中将逐渐转化成核壳结构的氧化锌-磷酸锌,且该化学转化影响n-ZnO的抗菌性[3]
关键词
纳米颗粒,生物体液,形态转化,活性
报告人
李灵香玉
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

稿件作者
李灵香玉 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05日

    2023

    05月08日

    2023

  • 03月31日 2023

    初稿截稿日期

  • 05月25日 2023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地学分会
承办单位
武汉大学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