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银的生态毒理学效应及其机制
编号:3142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12 20:39:57 浏览:439次
口头报告
摘要
目前,纳米银颗粒(AgNPs)是全球产量和使用量最大的人工纳米材料之一。关于AgNPs带来的潜在环境与健康风险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并成为重要的研究热点。近几十年,已经有许多关于AgNPs对水生生物毒性的研究和综述。但是,关于AgNPs对生物产生毒性的机制尚未达成共识。AgNPs在特定的情况下会溶解并释放Ag+,而溶解释放的Ag+通常与AgNPs共存,因此很难区分毒性来源。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是,AgNPs在活体动物中的毒性是否仅归因于从AgNPs晶体核心中释放出来Ag+,或者AgNPs本身所产生毒性呢?因此,对生物系统中的AgNPs和Ag+同时进行形态和定量分析以了解AgNPs的毒性机理将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思路。
此研究以聚集诱导发光(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 AIE)为基础,结合常用的定量和毒性评估方法,系统性的研究了1)实时定量监测了AgNPs在活体生物体内分布及其在生物体体内溶解释放Ag+的动力学过程;2)可视化地研究了AgNPs在莱茵衣藻和大型蚤体内地生物 累积以及食物链传递过程,并且定量监测了通过食物链所累积的AgNPs在大型蚤体内二次转化过程;3)可视化地研究了AgNPs在大型蚤体内的母系传递过程、定量测定了母系传递效率并且揭示了其传递的机制。此研究为纳米毒理学研究提供新的方法,实现了无损、原位、连续、可视化地定量监测AgNPs在生物体内行为 (迁移转化以及归趋等),更有利于系统性评估AgNPs的毒性。同时研究有利于系统性了解纳米材料摄入和排出、在生物体内迁移转化 以及潜在毒性,对纳米生物医学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
纳米银,银离子,水生生物,生物成像,分布,迁移转化,毒性机制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