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氯联苯的代谢转化与暴露代谢组响应
编号:3108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20 22:43:59
浏览:477次
口头报告
摘要
多氯联苯(PCBs)是一类典型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上世纪20年代末期至90年代初期,全球范围内规模化生产造成的历史遗留PCBs约130万吨,且估计已有20-35 % 的PCBs被释放到环境中。近年来,由于非历史遗留PCBs [如:PCB 11 (3,3′-二氯联苯)] 在环境与人体介质中不断被检出,以工业产品(如:水泥、涂料等)副产物形式产生的PCBs被认为是现今PCBs污染的重要来源(在中国已被估计占比57 %)。这也造成在PCBs的规模化生产禁止近半个世纪,以及国际公约对PCBs管控近20年后,PCBs在环境与人体中仍普遍存在。PCBs暴露可引起包括癌症、神经毒性、生殖毒性等多种不利的健康影响,具有较高的公共卫生风险。PCBs在人体内产生毒性的重要分子起始事件之一是其在体内被代谢为能与内源性正常功能分子(如:DNA、蛋白、谷胱甘肽等)产生作用的活性代谢产物。因此,较为全面地表征PCBs在人体内的代谢转化产物及途径对于理解PCBs的毒性效应机制十分必要。本文采用基于高分辨质谱的非靶标分析技术,以人肝微粒体和人肝癌细胞HepG2为研究模型,鉴定了低氯取代PCBs [PCB 2(3-氯联苯),PCB 3(4-氯联苯)和PCB 11] 的19类超过39种代谢产物,包括还未在人源细胞模型中引起注意的6类甲氧基代谢产物和7类脱氯代谢产物。甲氧基代谢产物的形成是高活性邻二酚型代谢产物解毒的最优势代谢途径,而脱氯的途径是PCBs在羟基化代谢产物基础上的邻位氯原子进一步羟基化形成脱氯的二羟基代谢产物。暴露代谢组学分析表明,低氯取代PCBs暴露会引起HepG2细胞内维生素B6代谢、氨基酸代谢以及胆汁酸生物合成等多种内源性代谢通路的失调,且全代谢组关联分析表明色氨酸的代谢失调与PCBs的羟基代谢产物、羟基硫酸盐代谢产物的形成显著相关。这些研究结果较为全面地理清了PCBs在人肝细胞的代谢网络,解析了外源性PCBs及其代谢产物暴露与内源性代谢通路失调的具体关联,从环境暴露与生物响应小分子层面为理解PCBs暴露相关的毒性效应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多氯联苯,代谢转化,脱氯,暴露代谢组学,肝细胞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