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大气和降水中PFASs及异构体的污染特征、来源与归趋研究
编号:3082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12 20:13:21 浏览:787次
口头报告
摘要
全氟和多氟化合物(Perfluoroalkyl and polyfluoroalkyl substances, PFASs)是近年国际上比较关注的一类新污染物。研究显示,远距离大气传输是PFASs的传输方式之一,之后通过干湿沉降最终进入水体和土壤。PFASs在气相和颗粒相中的分配影响其在大气环境中的存在形式及沉降方式,PFASs干湿沉降影响大气中PFASs的归趋,大气中的PFASs可以通过呼吸、摄入、皮肤接触等暴露途径进入人体,危害人体健康。目前已有的PFASs同分异构体研究大多是通过占比推断主要生产工艺,鲜少研究PFASs异构体的大气环境行为。综上,有必要研究大气中PFASs及其异构体的污染特征、来源、归趋及其健康影响。本研究测定了北京市2021年6月至2022年5月(除2022年1-2月)大气和降水中的PFASs浓度,分析其污染特征和相分配机制,解析其来源,并探究其干湿沉降通量及人体健康影响。观测结果显示,气相浓度(3,203±2,893 pg/m3)显著高于颗粒相浓度(207±76.0 pg/m3),C2-C5 PFCAs为主要化合物。降水浓度为285±172 ng/L,C2-C4 PFCAs和PFOA为主要化合物。三相中,直链(n-PFOA, PFOS)均是最主要的异构体。相分配机制研究发现,碳链越长,大气中的PFASs浓度更倾向存在于颗粒相中。PMF来源解析发现,气相和颗粒相中的PFASs均主要来源于乳化剂阻燃剂生产、防水防油涂层及建筑材料、消防用途和前体物降解。其中防水防油涂层及建筑材料对大气中PFASs的贡献率最大,在气相和颗粒相的来源占比分别为75.1%和38.5%。沉降通量结果显示,除7月外,干沉降是PFASs主要的沉降方式。降水量较大,7月湿沉降通量高于干沉降通量。然而对于异构体,湿沉降是主要的沉降方式。人体健康影响分析发现,北京大气中的PFASs在采样期内对人体无健康影响,但未来的风险仍值得持续关注。
关键词
PFASs,异构体,气粒分配,来源,干湿沉降
稿件作者
庄意如
华北电力大学
吴婧
北京交通大学
董冰琦
华北电力大学
王帆
华北电力大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