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入海汞的迁移转化与生物累积响应
编号:3076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20 22:39:33
浏览:626次
口头报告
摘要
长江口作为我国第一大河口,咸淡水混合剧烈,生态系统敏感,其邻近海域水产品汞含量显著高于我国其它海域,可能源自长江入海汞的输送与转化,亟待开展多介质系统性研究。长江口及东海陆架沉积物中汞的空间分布特征表明,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东海沉积物中总汞含量呈显著上升趋势,其水平分布主要受控于沉积物粒径与有机质含量,且长江入海携带高含量汞的细颗粒泥沙在洋流作用下南下迁移并主要沉降在舟山渔场附近的泥质区,而沉积物中汞甲基化比例(MeHg/THg%)则在长江口外水域显著较高,是原位汞甲基化高风险区。进一步对长江口-东海陆架关键断面开展多介质环境样品分析发现,在长江口剧烈的咸淡水混合影响下,长江口外最大浑浊带区域的沉积物及水体中总汞含量均显著较高,然而沉积物中甲基汞的含量与总汞存在很大差异,在咸淡水混合区和东海开阔陆架区的含量显著高于长江河道,并导致了较高的沉积物-水界面迁移通量。沉积物及水体中的汞甲基化比例均在开阔陆架区域显著较高,表明该区域具有较强的原位汞甲基化能力,该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开阔陆架沉积物中较低的硫化物和有机质含量促进了颗粒态的总汞向空隙水中溶出,从而有利于汞甲基化微生物的吸收和转化。通过对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浮游生物及经济型野生海产品(包括22种鱼类及10种无脊椎生物)的调查发现,长江口外最大浑浊带水域较高的总汞和甲基汞含量导致了较高含量的浮游动物汞累积响应,甲基汞在东海食物网中表现出显著的生物放大效应,其中,东海野生底栖鱼体内汞含量显著较高,部分鱼类存在汞含量超标问题,表明长江口水域沉积物中较强的汞甲基化能力已导致值得关注的汞生物累积响应。
关键词
汞,甲基汞,沉积物,水体,生物累积, 长江口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