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散作用塑造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抗生素抗性组
编号:3061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12 20:02:51 浏览:464次
口头报告
摘要
污水处理厂(WWTPs)是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在环境中传播的热点地区。深入了解污水厂中每个处理单元ARG群落的行为特征和组装过程有助于促进对ARGs的监管和控制。然而,当前关于污水厂中ARGs的监测尚缺乏对城市级别和短期内日间变化的全面评估。本研究以厦门全市七个WWTPs为研究对象,连续七天采集进水(INF),活性污泥(AS)和出水(EFF)样品,采用高通量qPCR技术定量检测285个ARGs和10个可移动基因元件(MGEs)。城市级的全面调查结果显示,全市污水厂平均每日ARGs负荷为1.21 × 1020 copies*d-1,向环境排放总量为1.44 × 1018 copies*d-1。其中,β-内酰胺类、多重耐药类、氨基糖苷类和大环内酯-林可酰胺-链球菌素B(MLSB)耐药性的基因占主导地位。变异系数和时间衰减模型的结果表明ARGs的丰富度、丰度和群落组成在短期内稳定存在,短期内的日间差异可忽略。零模型分析揭示随机性过程是污水处理厂中ARG群落组装的主要机制,且随机过程在各处理单元的重要性排序为:INF > EFF > AS。进一步通过SourceTracker、变差分解(VPA)和层次分析(HP)等方法解析ARG群落的影响因素,发现上游处理单元中的细菌群落和ARG群落分别对下游AS和EFF单元的ARG群落发挥主导作用且不断上升。这表明从源头开始的迁移过程(细菌和ARG)对下游各污水处理单元中ARG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强调了环境管理者应重新审视ARG的污染行为,重点关注城市污水中ARG的来源。
关键词
污水处理厂,抗生素抗性基因,质量迁移,组装机制,日间变化,质量负荷
稿件作者
ZhangLanping
中国科学院大学城市环境研究所
安谊胡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