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浮式海洋地震仪是新型海洋区域天然地震观测设备,将对海洋区域地震数据进行补充,完善全球深部结构成像。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在部专项和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的资助下,自主研发了一款漂浮式海洋地震仪,并命名为“海豚”地震仪(丁巍伟等, 2019)。“海豚”地震仪携带的宽频带水听器在水深1000 m处开展数据采集,采样间隔为0.02 s,数据通过卫星传输回国内实验室。采用周期式上浮或地震触发式上浮,在上浮、下沉和传输数据过程中不采集数据。本研究基于2台“海豚”地震仪于2021年4月至7月在南海北部海试期间采集的地震数据及仪器位置信息,对数据进行了格式转换、采样时间校正、“海豚”地震仪位置校正、水中传播时间校正、带通滤波等处理,获得了如下初步认识:(1)“海豚”地震仪漂移路径与海洋表层和深层涡旋流场方向一致,2台“海豚”地震仪投放时相距约61.7 km,经过几次上浮下潜后距离逐渐增大,漂移方向相反,回收时相距480.1 km,通过对“海豚”地震仪工作期间表层涡旋流场分析发现,投放时2台仪器刚好位于一个涡旋的两侧,流场方向相反,因此导致2台仪器有了不同的移动方向,后期2台仪器的移动过程也与相应位置的流场一致,进一步验证了表层流场对“海豚”地震仪移动轨迹的影响,也为如何布放“海豚”地震仪组成观测台阵提供了重要指导;(2)初步获得了“海豚”地震仪移动路径下方地震速度异常,识别出清晰的6级及以上地震12次,震中距为1800-8400 km;5-6级地震13次,震中距为800-3500 km;4-5级地震7次,震中距700-2500 km,与AK135速度模型地震理论到时进行对比(Kennett B et al.,1995),去除水中时间延迟后,获得了“海豚”地震仪移动路径下方的地震走时异常值,范围为-4.23 s至1.88 s,与前人在南海北部获得的地震走时异常较吻合,验证了“海豚”地震仪数据的可靠性。
致谢:本研究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1YFC3101403)、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2021YFC3101404)和上海交通大学-海洋二所深蓝基金(2103)资助。感谢蔺飞龙博士对“海豚”地震仪漂移路径的解释提供了重要帮助。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