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帕劳洋脊南段沿脊地壳结构及变化特征
编号:3021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12 19:39:29 浏览:437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3年05月06日 14:10(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0min

所在会场:[6A] 6A、海洋地球科学 [6A-1] 6A-1 海洋地球科学

暂无文件

摘要
KPR的形成与古太平洋板块向菲律宾海板块俯冲有关,在古伊豆-小笠原岛弧(IBM)分裂之前,KPR和现代的IBM为一体。作为一个残留的洋内弧,KPR的深部结构是研究俯冲过程及其相关岩浆活动的理想场所。然而,由于地震数据的限制,KPR南段的地壳结构和构造属性仍不确定。利用沿脊布设的24台海底地震仪记录的深部反射/折射数据,反演得到KPR南段的精细纵波速度结构。结果显示,沿KPR的地壳速度和厚度都存在剧烈变化,具体特征如下:(1)地壳厚度为6-12km,对应的地壳速度从浅部的4.0km/s向下增大到底部的7.0km/s;(2)上地壳速度梯度大(~1s-1)而下地壳梯度较小(<0.2s-1);(3)上地幔存在速度为7.2-7.6km/s的低速;(4)海山下方的下地壳存在速度不均一性。同典型洋壳、陆壳和IBM岛弧地壳速度进行对比,KPR南段比岛弧地壳和陆壳具有更高的速度梯度,和典型洋壳的速度相近,但比洋壳略厚,这些表明KPR南段可能为增厚的洋壳。下地壳和上地幔的速度异常暗示着KPR地壳是从典型洋壳向岛弧地壳转化的某个阶段。下地壳的高速异常与不同期次的岩浆活动有关。
 
关键词
九州-帕劳洋脊,岩浆活动,速度结构
报告人
卫小冬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

稿件作者
卫小冬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
张洁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
牛雄伟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05日

    2023

    05月08日

    2023

  • 03月31日 2023

    初稿截稿日期

  • 05月25日 2023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地学分会
承办单位
武汉大学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