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第四纪东亚降水演化轨道周期的南北差异
编号:3008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12 19:29:59 浏览:508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3年05月06日 16:20(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5min

所在会场:[6B] 6B、海洋地球科学 [6B-1] 6B-1 海洋地球科学

演示文件

提示:该报告下的文件权限为私有,您尚未登录,暂时无法查看。

摘要
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过程中,其接收的太阳辐射量变化受到三个轨道要素的调控,即偏心率、斜率和岁差。从晚春-早夏开始,随着北半球太阳辐射量的增加,亚洲大陆与印度洋-太平洋之间的温度-压力梯度逐步加大,形成自海洋吹向陆地的夏季风。由于地球轨道要素中的岁差所引起的30°N处日射变幅最大,约占整体变化的96%,因此夏季风变化理论上应主要受岁差驱动,且其变化周期应为2万年。绝大多数古气候模拟结果验证了这一理论。然而与之相对立,大多数经典的夏季风重建记录如黄土磁化率等却具有很强的10万年周期,并认为其受到北半球高纬冰量的调控。为何实际观测与理论和模型不同?是季风演变自身的特殊性,还是替代指标的指代性存疑?几十年来这些问题一直困扰古气候研究领域。本研究基于冲绳海槽北部IODP U1429钻孔沉积物,在查明沉积物为黄河输入的基础上,应用现代黄河流域沉积物硅酸盐风化指标建立的风化-温度-降水模型,定量重建了40万年以来我国北方的降水演化历史。与模拟结果一致,我们的降水记录显示出很强的2万年周期。通过综合对比,发现我国南方和东南亚西部的降水变化却以10万年周期为主。进一步研究表明,我国北方降水主要发生在夏季,因此与夏季太阳辐射变化密切相关。但南方除了夏季降水之外,春秋季降水同样占比很大,冰期时春秋季南方水汽辐合作用增强,使得当地年降水凸显了冰量变化的信号。而东南亚西部降水则主要受到与冰量变化相关的海平面变化,以及水汽输送等过程的影响,因此也显示出较强的冰期-间冰期旋回。本研究强调了太阳辐射在东亚降水中的重要驱动,从季节性降水的角度探讨了高纬冰量与低纬太阳辐射在东亚水文气候中的相互作用。
 
关键词
东亚降水,太阳辐射,高纬冰量,陆地风化,古气候模拟
报告人
赵德博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稿件作者
赵德博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05日

    2023

    05月08日

    2023

  • 03月31日 2023

    初稿截稿日期

  • 05月25日 2023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地学分会
承办单位
武汉大学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