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海九州-帕劳海脊的POC通量
编号:2920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5-03 16:20:01 浏览:503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3年05月07日 09:00(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5min

所在会场:[6A] 6A、海洋地球科学 [6A-2] 6A-2 海洋地球科学

演示文件

提示:该报告下的文件权限为私有,您尚未登录,暂时无法查看。

摘要
深海底栖生物群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上层海洋沉降的颗粒有机物(POC)作为食物,因此颗粒有机物数据对于研究和模拟深海生物的分布至关重要。当前在热带和亚热带西太平洋,大尺度上颗粒有机物浓度和POC通量的现场实测数据都十分缺乏,基本的认识来源于生物地球化学模型的模拟结果和少量站位的沉积物捕获器数据,因此这对研究深海底栖生物的分布和数量造成了很大困难。在本研究中,我们基于原位光学设备——水下颗粒物剖面仪(UVP6)的全水深探测数据对菲律宾海沿九州-帕劳海脊断面的颗粒物密度和POC通量进行了估计。研究结果表明,九州-帕劳海脊的POC通量存在显著的纬度梯度,25°N以北的近底层POC通量(1.64 ± 0.80 mg m⁻² d⁻¹)显著高于断面平均值(0.60 ± 0.43 mg m⁻² d⁻¹)。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上层海洋的叶绿素浓度对除了近底层外的各水层POC通量都有着显著影响,而中尺度涡、流速与地形的交互效应等局域因素也对2000 m以深的POC通量有着显著影响。对颗粒物粒径谱随水深变化的分析表明,粒径64~323 μm的小型颗粒物是25°N以北的近底层POC通量增加的主要贡献者。本研究表明,热带西太平洋的POC通量不仅受到上层海洋初级生产力的影响,海洋中尺度过程、流速、地形等也对深海的POC通量有着显著影响,特别是发现海水流速与地形的交互效应对九州-帕劳海脊北部近底层POC通量提高的重要性。本研究首次在热带西太平洋用实测数据描绘了大洋POC通量的大尺度纬度梯度变化,为系统研究该区域的深海底栖生物分布与数量提供了关键基础数据。
 
关键词
西太平洋;POC通量;UVP;中尺度涡
报告人
王子钰
硕士研究生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

稿件作者
王子钰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
孙栋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05日

    2023

    05月08日

    2023

  • 03月31日 2023

    初稿截稿日期

  • 05月25日 2023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地学分会
承办单位
武汉大学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