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绳海槽陆坡海底峡谷侵蚀-沉积特征及成因机制
编号:2815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12 16:45:57 浏览:390次
张贴报告
摘要
冲绳海槽中南段陆坡发育数量众多、规模不等、形态各异的海底峡谷系统。依据高精度层序地层学理论,本文通过井-震联合的层位标定技术在穿越东海陆架盆地和冲绳海槽陆坡的反射地震剖面上识别出了海底(0 Ma)、TLGM(23 kyr B.P.)、T0(1.8 Ma)、T10(6.0 Ma)、T12(11.02 Ma)和T16(16.12 Ma)共6个地震地层界面,从而构建了冲绳海槽陆坡的等时年龄地层格架。根据海底峡谷在地层序列中的发育位置可以确定,冲绳海槽陆坡海底峡谷多数开始形成于末次盛冰期(LGM)期间并持续发育至今,个别可能开始发育于早更新世时期。
冲绳海槽陆坡海底峡谷地形地貌特征具有明显的分段性:头部段呈V型下切,向上游段逐渐过渡为谷肩开口变宽、下切深度变大的V型或U型,至下游段则呈现谷底开阔的碟形或盘状,属未与河流相连的、蛇曲形陆架侵蚀型峡谷。峡谷头部与上游过渡地带的侵蚀作用最强,下切深度最大可达900m。海底峡谷的头部多由形成于LGM时期的陆架边缘古下切水道继承演化而来,或者受切割陆架的纵向断裂控制而进一步演化形成。峡谷内部被多期次中强振幅-中高连续反射特征的浊流水道和中弱振幅-中低连续的叠瓦状或斜交前积反射特征的块体搬运复合体(MTDs)所充填。
地震剖面上的似海底反射(BSR)、叠瓦状-杂乱相反射结构、泥火山构造以及流体渗漏管道等地震地质特征,指示了广泛的与水合物分解有关的海底流体迁移和甲烷渗漏活动。除海平面升降和构造活动外,LGM时期由水合物分解所诱发的、与甲烷渗漏相伴生的陆坡失稳(重力滑塌)是冲绳海槽陆坡海底峡谷启动的主要控制因素。冲绳海槽陆坡海底峡谷的形成时间与欧洲阿尔卑斯山、新西兰南阿尔卑斯山以及东非高山记录的第四纪冰期启动时间相当(崔之久等, 2011; Mutton et al., 2003; Li et al., 2014),同时地震剖面上与BSRs相伴生且内部呈叠瓦状杂乱反射的MTDs、流体渗漏管道、指示甲烷气体逃逸的“缺口”(麻坑?)以及BSR与峡谷水道之间的截切关系等特征反射结构,均说明冲绳海槽陆坡海底峡谷的侵蚀-沉积演化与第四纪冰川作用造成的天然气水合物分解和甲烷渗漏存在着复杂的成因联系,其耦合演化模式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Li et al., 2022):①中更新世冰期海平面下降-水合物分解-海底峡谷启动形成阶段;②海底峡谷持续下切、溯源侵蚀-水合物稳定带动态迁移阶段;③峡谷谷壁沉积物失稳、滑塌-甲烷逃逸渗漏的互促阶段;④峡谷侵蚀减弱、水道砂体充填-水合物再赋存阶段。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