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大陆边缘海底水道的分布及其控制因素研究
编号:2810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12 16:43:52 浏览:367次
张贴报告
摘要
海底水道又称海底峡谷,是切割到陆架或陆坡上狭长的负地形,在全球大陆边缘均广泛发育,是将沉积物从陆地输送到海洋的最重要的通道。影响水道发育的因素繁多复杂,包括气候变化,地貌,沉积物来源和类型,以及海平面变化等。在本项研究中,我们基于IBCSO V2(International Bathymetric Chart of the Southern Ocean Version 2)数据共识别了856条水道,分布于南极大陆边缘的六个区域:威德尔海(Weddell Sea)、阿蒙森海(Amundsen Sea)、罗斯海(Ross Sea)、威尔克斯地(Wilkes Land)、普利兹湾(Prydz Bay)和德朗宁·莫德地(Dronning Maud Land),并对这六个区域的海底水道及其可能影响因素进行了统计分析。我们发现在东西南极大陆边缘,其水道分布在长度、切割深度、宽深比值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南极大陆边缘水道整体上呈现东多西少的分布,且西南极大陆边缘的水道延伸距离较长、切割深度小、宽度/深度比值大,而东南极大陆边缘反之。进一步定量分析表明,南极大陆边缘水道的分布受陆架宽度、陆坡坡度以及冰槽通量的影响。东南极大陆边缘陆架较窄,陆坡较为陡峭,对应水道的切割深度较深,宽深比值较小,而西南极大陆边缘陆架宽度大,陆坡坡度较小,其对应的水道切割深度小,宽深比值较大。威德尔海、阿蒙森海、罗斯海和普里兹湾四个区域存在冰槽,通过计算表明威德尔海冰槽通量最大,其次分别是普利兹湾、罗斯海和阿蒙森海,对比水道参数发现,除了罗斯海以外,另外三个区域水道长度也存在相同的大小关系,威德尔海水道最长,其次是普利兹湾和阿蒙森海,初步认为冰槽大小会影响水道长度的发育,冰槽通量越大,水道长度越长,而罗斯海可能是由于冰槽数量过多影响了冰流的汇聚作用,从而减弱了侵蚀强度。
关键词
海底水道,东西南极大陆边缘,水道参数,影响因素
稿件作者
黄华
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
黄晓霞
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