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质Sr同位素视角解译高原东北部源-汇历史
编号:2788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12 16:24:51 浏览:476次
口头报告
摘要
沉积物的源-汇历史是研究沉积盆地演化及其相关构造和气候意义的关键过程。以往的研究多集中于硅质碎屑组分的从源到汇过程,而对表现出明显不同搬运特征的溶质组分研究较少。本研究以青藏高原东北部两大盆地(柴达木盆地和陇中盆地)为例,从溶质组分的视角对内陆盆地的源-汇历史进行分析。现代过程结果显示,盆地的北部源区(祁连山) 87Sr/86Sr比值较高,主要受高级变质岩石风化的影响,而南部源区(东昆仑、西秦岭)的87Sr/86Sr比值较低。基于此,我们通过获取高原东北部多条新生代沉积剖面重建了柴达木盆地和陇中盆地古水体87Sr/86Sr比值演变过程。结果显示:柴达木盆地新生代古水体的87Sr/86Sr比值保持在~0.713,表明溶质Sr主要由祁连山单独提供。但在~44.5-~32 Ma和~16 Ma之后,南部源区的低87Sr/86Sr溶质通过湖泊的混合作用到达盆地北部。陇中盆地的古水体87Sr/86Sr比值在~32Ma开始升高,表明祁连山物质对流域供给增加。我们的研究表明,河湖相沉积物在不同相态(溶解态和碎屑态)和不同粒度(粗与细)的物源历史上存在明显差异,盆地中溶质的搬运历史更为动态复杂。同时,Sr同位素古水文的研究方法可以有效的示踪高87Sr/86Sr比值物源如祁连山物质的剥露风化和搬运沉积过程,从而基于新视角重建了青藏高原北部源汇历史。
关键词
碳酸盐Sr同位素,柴达木盆地,物源,祁连山,古大湖
稿件作者
刘玉东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杨一博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宋博文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方小敏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