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2018年赤道西太平洋盐度的多年代际变化及其影响
编号:2773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12 16:11:10 浏览:595次
口头报告
摘要
盐度是表征海水性质和状态的一个重要变量。海洋盐度和温度共同决定了海洋密度,影响海洋层结和垂直混合等动力过程,驱动海洋环流,调节上层海洋的热量分布,对气候变化产生反馈作用。本文利用海洋再分析资料探究了1950-2018年间赤道西太平洋海洋盐度变化及其与温度变化的关系。采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法分离出不同时间尺度上盐度和温度变化信号,发现在赤道西太平洋,盐度表现出显著的多年代际变化特征,可区分为与温度相关的持续和过渡阶段。在20世纪80-90年代期间,海表变暖与淡化相伴而生,并分别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90年代后期以及2016-2018年出现年代际转换。在不同的阶段,温度和盐度异常的多年代际变化对密度的影响有补偿或非补偿的作用,这些不同的影响方式具有时空依赖性(如不同时段和深度的变化)。在海洋次表层200m处,盐度和温度异常符号在多年代际演变中几乎是同号的,它们对密度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补偿效应。在海洋表层的情况则更为复杂:在持续阶段,SSS和SST的变化往往异号,对密度的影响表现为非补偿作用,使密度异常增强;但在过渡时期他们是同号的,对密度的影响表现为补偿作用。同时,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赤道西太平洋,温、盐和密度异常的转变存在位相差异,盐度异常可能导致了密度异常的位相转变发生滞后。此外,定量分析了盐度和温度对密度和层结多年代际变化的相对贡献,并讨论了盐度效应对局地SST的反馈作用。
稿件作者
周光辉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胡石建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