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道西印度洋海洋热浪特征及驱动机制
编号:2772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12 16:10:39 浏览:562次
口头报告
摘要
本文基于卫星资料揭示了赤道西印度洋海洋热浪年际变化和长期趋势的时空特征以及有关驱动机制。研究表明,赤道西印度洋存在海洋热浪活跃区(48°E-54°E, 2°S-2°N),其主要受到海洋行星波动过程的调控作用。在1982-2020年该海区平均海洋热浪强度、持续时间和发生频次分别为1.54℃,13.33天和1.97次。此外,该海区海洋热浪存在显著的年际变化,其中有11年(1982/1983、1983/1984、1987/1988、1997/1998、2006/2007、2009/2010、2011/2012、2012/2013、2014/2015、2015/2016和2019/2020年)海洋热浪持续时间更强、发生频次更高、总天数更多,这与印太海区主要气候模态厄尔尼诺事件和印度洋偶极子事件密切相关。在热带印度洋,赤道东风异常激发下沉的赤道罗斯贝波,其向西传播至赤道印度洋,导致上层暖水辐合,次表层冷水上涌受抑制,使海表温度异常增暖、海洋热浪发生。此外,热带南印度洋的下沉罗斯贝波也会通过海洋波动的传播和反射过程影响赤道西印度洋海洋热浪的发生。本文也指出,近39年来赤道西印度洋海洋热浪的年平均发生频次、持续时间和总天数都呈现增加趋势,分别为每十年增加1.56次、4.95天和31.72天,这与全球变暖背景下平均海表温度的升高密切相关。
稿件作者
齐睿思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张莹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杜岩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冯明
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