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印度洋极端海洋热浪
编号:2765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12 16:02:18 浏览:434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3年05月08日 09:16(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2min

所在会场:[6B] 6B、海洋地球科学 [6B-3] 6B-3 海洋地球科学

演示文件

提示:该报告下的文件权限为私有,您尚未登录,暂时无法查看。

摘要
海洋热浪是发生在海洋中的极端高温事件,时间可持续几天至数月,面积可覆盖几平方公里至数千平方公里,对海洋环境、海洋生态系统和区域渔业经济有极具破坏性的影响,已成为海洋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前沿。
基于卫星观测资料OISST发现,在1982-2020年期间,热带印度洋海洋热浪的发生频率和持续时间呈显著增加趋势。在2015-2016和2019-2020年期间,热带印度洋上升流区发生了4次持续时间可达百天-数百天的海洋热浪事件,与印-太主要气候模态激发的海洋行星波动有密切关系。当ENSO或IOD事件发生时,异常的风场激发下沉式海洋波动,引起热带印度洋上升流区温跃层加深以及海表增暖,促进海洋热浪发生。2015年,超强El Niño和正IOD事件激发的下沉式罗斯贝波西传,引起热带西印度洋发生超长的海洋热浪发生,其持续了149天。2016年,历史记录最长的海洋热浪(372天)发生在热带东南印度洋,受到La Niña和超强负IOD事件触发的下沉式赤道开尔文波的维持作用。2019-2020年,热带西南印度洋发生了2次超长的海洋热浪,持续时间分别为275和149天,2019年极端正IOD事件激发的下沉式罗斯贝波起关键性作用。本研究揭示了海洋波动过程对热带印度洋极端海洋热浪事件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完善了热带印度洋极端海洋热浪事件的机制研究。
 
关键词
热带印度洋,海洋热浪,海洋行星波动,气候模态
报告人
张莹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稿件作者
张莹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杜岩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冯明 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
胡石建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05日

    2023

    05月08日

    2023

  • 03月31日 2023

    初稿截稿日期

  • 05月25日 2023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地学分会
承办单位
武汉大学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