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迪卡拉纪瓮安生物群球形旋胞(Spiralicellula)的研究
编号:2707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11 23:19:12 浏览:465次
口头报告
摘要
瓮安生物群发现于我国贵州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是寒武纪大爆发之前为数不多与动物相关的化石记录,也是全球已知最早的与动物相关的多细胞生物化石群,为动物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窗口。然而,瓮安生物群中的胚胎状化石形态简单且个体发育过程不明,曾被不同地解释为动物胚胎、巨大的氧化硫细菌、动物的单细胞近亲、干群动物或多细胞藻类,自被发现以来一直是争论的焦点。其中,Spiralicellula bulbifera(球形旋胞)因内部细胞具有螺旋状结构而区别于其他胚胎状化石。Spiralicellula在发现之初被认为是团藻化石,但在随后的研究中,人们将Spiralicellula作为Helicoforamina的多细胞发育阶段,并将它们不同地解释为刺细胞动物的胚胎、栉水母的胚胎或者绿藻,还建立了多个互相矛盾的发育周期模型。但最近研究人员发现Helicoforamina并不都是单细胞的,而是具有从单细胞期、四细胞期、八细胞期到成百上千个细胞的个体发育过程,是动物总界(holozoa)的一员。所以,Spiralicellula并不是Helicoforamina的晚期发育阶段,先前关于Spiralicellula个体发育周期的解释均不再成立,其生物学属性需要重新厘定。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们利用同步辐射技术对175枚Spiralicellula标本进行了三维重建,并对它们的三维数据进行了定量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我们对Spiraicellula的生物学结构进行了系统描述。研究结果表明Spiraicellula具有单层的外包膜,内部细胞数量不超过32个,内部细胞表面螺旋结构的发育程度与细胞的数量无关。我们认为Spiraicellula与瓮安生物群中常见的胚胎状化石Megasphaera和Helicoforamina之间不存在发育上的联系,是一个单独的类群。根据Spiraicellula与Megasphaera和Helicoforamina的相似性,我们将其分类位置归于动物总界,认为它可能代表了一种类似鱼孢子虫的动物单细胞近亲。
瓮安生物群发现于我国贵州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是寒武纪大爆发之前为数不多与动物相关的化石记录,也是全球已知最早的与动物相关的多细胞生物化石群,为动物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窗口。然而,瓮安生物群中的胚胎状化石形态简单且个体发育过程不明,曾被不同地解释为动物胚胎、巨大的氧化硫细菌、动物的单细胞近亲、干群动物或多细胞藻类,自被发现以来一直是争论的焦点。其中,Spiralicellula bulbifera(球形旋胞)因内部细胞具有螺旋状结构而区别于其他胚胎状化石。Spiralicellula在发现之初被认为是团藻化石,但在随后的研究中,人们将Spiralicellula作为Helicoforamina的多细胞发育阶段,并将它们不同地解释为刺细胞动物的胚胎、栉水母的胚胎或者绿藻,还建立了多个互相矛盾的发育周期模型。但最近研究人员发现Helicoforamina并不都是单细胞的,而是具有从单细胞期、四细胞期、八细胞期到成百上千个细胞的个体发育过程,是动物总界(holozoa)的一员。所以,Spiralicellula并不是Helicoforamina的晚期发育阶段,先前关于Spiralicellula个体发育周期的解释均不再成立,其生物学属性需要重新厘定。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们利用同步辐射技术对175枚Spiralicellula标本进行了三维重建,并对它们的三维数据进行了定量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我们对Spiraicellula的生物学结构进行了系统描述。研究结果表明Spiraicellula具有单层的外包膜,内部细胞数量不超过32个,内部细胞表面螺旋结构的发育程度与细胞的数量无关。我们认为Spiraicellula与瓮安生物群中常见的胚胎状化石Megasphaera和Helicoforamina之间不存在发育上的联系,是一个单独的类群。根据Spiraicellula与Megasphaera和Helicoforamina的相似性,我们将其分类位置归于动物总界,认为它可能代表了一种类似鱼孢子虫的动物单细胞近亲。
关键词
埃迪卡拉纪,瓮安生物群,陡山沱组,动物起源,胚胎状化石
稿件作者
孙玮辰
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殷宗军
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刘鹏举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朱茂炎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DonoghuePhilip C. J
School of Earth Sciences, University of Bristol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