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盆地东部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构造沉降特征及其古地理意义
编号:2691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11 23:14:47 浏览:421次
口头报告
摘要
石炭-二叠纪之交,古特提斯洋逐渐向北俯冲,羌塘、松潘-甘孜和祁连等多陆块发生碰撞,柴达木盆地东部(柴东)整体由海西期的伸展域体系逐渐转变为挤压的构造背景。盆内广泛发育一套规律性叠置的碎屑岩-碳酸盐岩混积层序,为潜在的优质储层。然而受资料条件限制,挤压构造背景控制下的古地理格局尚未厘清,严重制约了柴东石炭-二叠系的油气勘探进程。本文基于已有的野外露头、钻井、地震和分析化验资料,利用锆石裂变径迹、锆石(U-Th)/He等低温热年代学方法获取了柴东地区发生构造隆升的时限,通过古水流方向分析和盆地热模拟等方法恢复了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沉积物的来源与沉降速率,及其对混积层系发育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柴东地区整体在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晚期(298Ma~275Ma)发生了一次构造抬升事件,抬升剥蚀过程为盆内碎屑岩的发育提供了物质基础。石炭系由早石炭世的快速沉降逐渐变慢,降低至15m/Ma,但沉积物的埋藏量仍然持续加大,平均最大可达5500m。~300Ma,柴东地区石炭系底部温度达到170ºC~220ºC。其中石灰沟、欧南凹陷东段等地区等地层温度较高,埋深较大;霍布逊凹陷以南、德令哈凹陷以北温度较低,埋深较小。晚石炭世-早二叠世,东昆仑地区发生了构造热事件,发育火山岛弧,为潜在的主要碎屑物质来源;海水仍然与柴东地区相连通,南缘以碳酸盐岩台地环境为主。北缘的宗务隆裂谷仍然存在,被祁连造山带中的碎屑物所充填;石灰沟、欧南凹陷等地区发生微弱的构造隆升,构造应力开始转变成了挤压。然而北缘的沉积环境受构造活动的影响很小,原来的高能的海岸环境转变为以低能的滨海潮间带环境为主,沉积特征以泻湖相、含煤泥岩和含透镜体的三角洲相砂岩为代表,整体成海底地势南低北高的古地理格局。探索该区构造抬升-沉降与古地理格局演化之间的响应关系,可以为下一步寻找有利砂体和潜在勘探目标区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东部,石炭系,构造沉降,低温热年代学,碎屑岩-碳酸盐岩混积层序,古地理格局
稿件作者
钟畅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李宗星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魏小洁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