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三叠世卡尼期钙球在华南的首次发现
编号:2686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11 23:07:27 浏览:440次
口头报告
摘要
在地质历史时期,海洋钙质浮游藻类的起源与演化促进了现代远洋浮游生态系统的建立(Knoll et al., 2016),对海洋的碳循环模式也产生了重要影响(Ridgwell, 2005; 谢树成等,2022)。因此,对海洋钙质浮游藻类的起源和早期演化的研究,对深入理解现代海洋碳循环的形成过程和生态系统的演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近年来,对于海洋钙质浮游藻类起源的研究逐渐增多。当前一般认为海洋钙质浮游藻类出现在晚三叠世的卡尼期(Janofske, 1992),其化石主要为沟鞭藻的钙质孢囊,为微米级方解石晶体组成的中空小球,也被称为钙球(Bellanca et al., 1995; Preto et al., 2013)。卡尼期全球气候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如全球变暖、气候湿润多雨、陆源碎屑输入增强等(Dal Corso et al., 2020),并以多次碳同位素负偏为标志,在全球有广泛的地质记录,被称为卡尼洪积事件(Sun et al., 2020; Tomimatsu et al., 2021)。有学者提出海洋中钙质沟鞭藻的大量出现可能与卡尼洪积事件有关(Mueller et al., 2015; Dal Corso et al., 2021),陆源碎屑输入的增强为钙化浮游藻类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营养盐,促使了其大发展(Preto et al., 2013)。不过,目前的化石证据主要来自于西特提斯区,缺乏更多的地区的证据。
基于对华南贵州平坝地区二关和沙石冲剖面上三叠统卡尼阶的研究,在灰岩样品中发现钙球化石823个。通过分类学研究,鉴定出Orthopithonella属钙球540个,为该时期钙球的主导类型。研究还发现了在该时期欧洲较为少见的Prinsiosphaera属钙球,共计66个,可能代表了Prinsiosphaera的早期类型。本研究发现钙球丰度呈波动式增多,钙球在灰岩中的体积占比在0%-4%之间。通过与本剖面碳同位素曲线变化趋势对比发现,大部分钙球产出于卡尼洪积事件中的第一次碳同位素负偏之后,而其后的两次碳同位素负偏层位附近钙球产出均较为丰富。华南贵州地区卡尼期钙球的发现,扩展了卡尼期钙球的古地理分布范围,暗示了海洋钙质浮游藻类在全球多地起源的可能,为海洋钙质浮游藻类大量出现与卡尼洪积事件之间的联系提供了新的证据。
稿件作者
贾恩豪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宋海军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Dal CorsoJacopo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PretoNereo
University of Padova
王奉宇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