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东南缘始新世哺乳动物足迹及其古地理、古生态意义
编号:2674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11 23:03:47 浏览:415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3年05月07日 15:47(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8min

所在会场:[17B] 17B、古生物、古地理与古环境 [17B-1] 17B-1 古生物、古地理与古环境

暂无文件

摘要
青藏高原的隆升对哺乳动物中部分类群的起源、辐射和演化产生了重大影响。与新近纪哺乳动物群深入的研究相比,青藏高原地区古近纪哺乳动物研究非常薄弱,严重制约了我们对高原隆升早期生物群面貌及古生态系统的认识。本研究团队在青藏高原东南缘剑川盆地宝相寺组上部和双河组下部发现了一些哺乳动物足迹,包括9个偶蹄类足迹与4个肉齿类足迹,时代为始新世晚期。上述足迹化石代表了云南首例同时也是最古老得哺乳动物足迹,这为探讨始新世晚期青藏高原东南缘的生物多样性,以及生物与环境的协同演化提供了新材料。宝相寺组的足迹赋存在发育波痕和雨痕构造的紫红色中厚层细砂岩中,代表了滨湖相沉积环境。双河组的足迹赋存在灰绿色细砂岩中,代表了边滩-洪泛平原的沉积环境。通过与全球始新世、渐新世地层中偶蹄类足迹的形态学对比分析,将宝相寺组发现偶蹄类足迹归为Anoplotheriipus zeuctus。同时,结合宝相寺组地层中已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推断偶蹄类足迹的造迹者为始狶动物类群,肉齿类足迹的造迹者为中兽类动物。此外,不同大小偶蹄类足迹的出现暗示造迹者具有群居行为,而偶蹄类足迹与肉齿类足迹的同时出现,也指示其存在潜在的食物链关系。上述足迹的出现不仅与青藏高原东南缘始新世晚期气候逐渐由干转湿的变化耦合,还与青藏高原的隆升造成的气候与生态效应关系密切。
关键词
哺乳动物足迹,始新世,古地理,古生态,青藏高原东南缘
报告人
苑婷媛
云南大学

稿件作者
苑婷媛 云南大学
许欢 云南大学
张毕辉 云南大学
刘高政 云南大学
郑洪波 云南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05日

    2023

    05月08日

    2023

  • 03月31日 2023

    初稿截稿日期

  • 05月25日 2023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地学分会
承办单位
武汉大学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