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罗平生物群甲壳类微体粪化石:对中三叠世海洋生态系统基础食物网的启示
编号:2672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11 23:03:47 浏览:458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3年05月07日 15:31(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8min

所在会场:[17B] 17B、古生物、古地理与古环境 [17B-1] 17B-1 古生物、古地理与古环境

暂无文件

摘要

中三叠世安尼期(Pelsonian亚期)云南罗平生物的出现,标志着二叠纪末大灭绝事件后,海洋生态系统全面复苏。罗平生物群中的化石组合,代表了现代生物群开始初步形成的过渡类型,海洋爬行动物、鱼类和节肢动物成为海洋中的优势群落。罗平生物群保留的粪化石,揭示了此时的食物网结构已趋复杂化,高营养级生物已占据食物链顶端。然而,营养金字塔底端原始生产者和初级消费者之间捕食关系仍不明确。

近年来,我们在罗平生物群其中一个代表性剖面新发现了丰富的微体粪化石。这些深色、微体粪化石微埋藏于黄色细粒泥灰岩中。微体粪化石呈单个或以集合体形式无序散落在围岩表面。粪化石颗粒大小在59-247μm, 呈圆形,椭圆形或亚三角形。CT扫描显示,微体粪化石表现出复杂的内部结构,横截面可见形态为近圆形或新月形对称出现的孔洞,并按照一定规律排列,可能为Palaxiua属。此外,扫描显示某些微体粪化石内部含有丰富的黄铁矿晶体。扫描电镜显示,与围岩相比,微体粪化石由更规排列的微晶颗粒所组成,能谱显示这些微晶颗粒由Ca, O和C元素组成。拉曼测试结果进一步表明粪化石矿物组成为碳酸钙,并含一定量有机质。利用离子剥蚀对粪化石内部进一步研究,发现内部残留有微米级管状蓝细菌。

结合文献中报道,罗平生物群中新发现的微体粪化石很可能由甲壳动物所产生。粪化石横截面保留的新月形空洞,代表了生产者肠道内壁凹凸不平,因此产出的微体粪化石存在明显的内部管道,由此可以归类为不同的形态属。这种具有特征内部管道特征的微体粪化石常见于甲壳动物中。对微体粪化石的尺寸统计,及其与罗平生物群中糠虾化石肠道尺寸进行对比发现,二者有很好的相似性。据此,我们推断罗平生物群中微体粪化石很可能由糠虾产生,微体粪化石中管状蓝细菌化石则表明当时糠虾以蓝细菌等为食。糠虾作为一类重要浮游动物,体型小、数量多、分布广、杂食性,是其他很多海洋生物重要的食物来源,是海洋中食物链的底层关键物种。因此,本次微体粪化石的发现,揭示了在安尼期,以糠虾等为代表的浮游动物的兴起,其与浮游植物之间已形成稳定的相互关系。这些低营养级生物的大量繁盛,为罗平生物群复杂食物网的形成及海洋生态系统全面复苏奠定了良好基础。

关键词
微体粪化石,糠虾目,中三叠世,生物复苏
报告人
陈雨萱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稿件作者
陈雨萱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罗茂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05日

    2023

    05月08日

    2023

  • 03月31日 2023

    初稿截稿日期

  • 05月25日 2023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地学分会
承办单位
武汉大学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